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4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30.826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紅衣(梅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畫曾入選日本第三回文展,是梅樹早期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台灣新民報曾將本畫印成年曆。主要原因,是因為當時能入選該項展出的台籍人士,總共不過四位而已,這在早期本省人的心目中,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此件作品的草稿素描,都完整的保留下來。由這些資料中,可見作者在一個畫題表達及構思上的審慎用心。
編物(石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寫實風格上強調大塊面,強烈的明暗對比則加重此一感覺。臉部的描繪亦在大塊面的強調下顯得不太寫實。五官的描繪尤見希臘、羅馬雕像的影響,特別是眼皮部分,刻意突顯分面的效果。效果雖與早期習作類似,但此時顯然是刻意強調塊面的厚實感,不再是不經意的流露出石膏素描的影響。用色則採強烈對比,以黃、綠、紅的對比為考慮重點,尤以紅色的處理為佳,艷而不浮。
寧靜的村落(梅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早年的風景習作,地點已無法確知。畫面氣氛甜美、色調豐富,層層可見刻意經營的痕跡,顯示作者摸索的態度。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此作的畫布是作者父親經營的碾米廠「今盛發」號的麻布袋,反應早期畫材的得之不易與習畫者的艱辛。
光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光地(1642~1718)字晉卿,號厚庵,清安溪人。父兆慶,以教授生徒為業,雖貧無宅舍,但獨喜搜購濂、洛、關、閩之書,受家教影響,光地從十八歲起即究心性理之學。康熙五年(1666)中舉人,九年中進士,改庶吉士;康熙十二年任編修,以省親乞假歸。康熙十三年三藩之亂起,為避亂,遁匿荒谷;耿精忠欲召為僚屬,鄭經由臺灣入踞泉州,亦遣使招致,皆以死固拒。
  康熙十四年,光地以密函獻破耿、鄭之計,深得康熙嘉許;十六年,光地以平三藩之亂有功,擢授侍讀學士,行至福州,因父喪歸。十七年,鄭經部劉國軒犯泉州,光地率鄉兵助清兵平定;十八年,論功升任翰林院學士;十九年授內閣學士;二十五年升任翰林院掌院...
代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代桃僵」。見「代桃僵」條。01.《玉支磯》第一七回:「祖夫人捨不得捉代桃,卜公子慌殺了移花接木。」李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水利專家。秦昭王時擔任蜀郡太守,於岷江流域辦理水利工程,開成都兩江,治平洪水,並引水灌溉農田。著名的都江堰便是由此而來。
下瓜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容易引起懷疑的場合。參見「瓜田不納履,下不整冠」條。《福惠全書.卷三.蒞任部.申繳門簿》:「愚謂折柳樊圃,良士瞿瞿;下瓜田,君子所避。」
登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登輝(1873~1947),字騰飛,福建省廈門縣人。幼年原僑居馬來西亞,後遷居美國,故自小學以至大學畢業,皆受美國之教育,大學畢業於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一九○五年,馬相伯率學生脫離上海震旦學院,創設復旦公學,自任校長。氏返國,應聘任復旦公學教授兼教務長,他仿效美國最完備的高等學府,訂定了該校的教務規程。民國成立後,繼馬相伯任復旦公學校長。一九一七年,復旦公學改制為復旦大學,設文、理、法、商四學院。由於原校地狹小,乃積極覓尋新校地,規劃新的學校建築,並親赴南洋僑界募捐。一九二○年,返國後,即在江灣新校地動土興建新的學校建築。一九二四年,再前往南洋募捐。次年歸國,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顒(1627~1705)字中孚,清陝西盩厔人;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學者因而稱他為二曲先生。二曲一生倡導講學,與孫奇逢、黃宗羲並稱為清初三大儒。康熙四十二年(1703)帝西巡至關中,欲召見二曲,有所諮詢,二曲以死相拒,不肯往見,地方官以其著作進呈,帝親書「關中大儒」四字相贈,可見清廷對二曲之重視。
  二曲幼時,其父可從隨明軍進剿自成,在河南襄城被圍,城破,可從被殺,二曲隨母在家鄉貧苦度日,常三餐不繼,家無寸土。母歿,二曲赴襄城尋其父遺骸,因年代相隔已久,無從尋覓,只能掘取義冢旁一塊泥土歸葬,時襄城守令感其孝,擬為其父立祠,並以同時死難者附之。造塚期間,二曲抽空應常州太守駱鍾...
百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平百藥(565年-648年),字重規,唐定州安平(今屬河北)人。=簡介=百藥父親德林是北齊的史臣,參與撰「國史」;後來也是隋朝名臣,奉詔繼續撰《齊史》。隋文帝時百藥仕太子舍人、東宮學士。隋煬帝時仕桂州司馬職,遷建安郡丞。唐朝以後,拜中書舍人、禮部侍郎、散騎常侍。百藥先後於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和三年(629)兩次奉詔繼續完成父撰遺稿,並參考了隋朝史家王劭所撰編年體《齊志》。《齊書》成書於貞觀十年(636年),經歷了三個朝代(北齊、隋、唐)...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