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2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三馬同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馬,喻指司馬懿、司馬師和司馬昭。槽,喻指曹操一族。漢代曹操為丞相時,曾夢三匹馬同食一槽,甚惡。因對其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干預汝家事。」典出《晉書.卷一.宣帝紀。後比喻圖謀位》。如:「他招兵買馬,頗有三馬同槽之意。」
瀝膽披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並採納李德林的建議,自任丞相,讓鄭譯任丞相府長吏,劉昉任丞相府司馬,以便控制他們。而後楊堅弒靜帝,北周,國號隋。隋立之後,李德林認為梁士彥及元諧等人仍有謀反之心,於是寫了〈天命論〉,詳論隋朝取代北周乃是出於天命,而非人力所能及。文中列舉古代聖王,均是上承天命,下順人心,所以能夠建立邦業,造福萬民;今日隋文帝也是因為四方臣民諸侯的愛戴,又有上天的祥瑞、讖語為證,因為隋文帝對人總是坦誠相待,忠貞不二,所以才能完成帝業,統治天下,以此勸梁士彥等人打消謀反的念頭。後來「披肝瀝膽」被用來比喻赤誠相待,忠貞不二。
援筆成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起兵擊黃巾,討董卓,漸次剪削諸雄,自為丞相,拜大將軍,爵魏公,旋進爵魏王,加九錫。後卒於洛陽,子丕漢。追諡武帝,廟號太祖。 (4) 倩:請。 (5) 將:音ㄐ|ㄤˋ,率領。 (6) 援筆立成:拿起筆來立刻寫成文章。形容才思敏捷。見「援筆立成」。 (7) 異:驚訝。
借公濟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假公濟私」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假公濟私」原作「託公報私」。西漢末年,外戚專政,朝政幾乎都把持在外戚的手中,皇帝形同虛設,國勢動盪不安,外戚大臣之間明爭暗鬥,更是時有所聞。當時王莽已有謀漢室的野心,他暗中壯大自己的勢力,並且一步步地剷除所有反對他的人。翟方進是漢成帝時的丞相,在位九年,兼通文法吏事,治國有方,得到朝野的稱頌,號為「通明相」。王莽視其為眼中釘,亟欲除掉他。於是他勾結與翟方進私交甚篤的丞相議曹李尋,捏造了並未發生的天文異象,誣陷翟方進,說這是因為他身為丞相卻沒有善盡輔政的責任,以致人民的怨言上達天聽使然。成帝未詳加調查就下詔嚴加責備,翟方進迫於無奈,引咎自殺。朝中大...
披瀝肝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並採納李德林的建議,自任丞相,讓鄭譯任丞相府長吏,劉昉任丞相府司馬,以便控制他們。而後楊堅弒靜帝,北周,國號隋。隋立之後,李德林認為梁士彥及元諧等人仍有謀反之心,於是寫了〈天命論〉,詳論隋朝取代北周乃是出於天命,而非人力所能及。文中列舉古代聖王,均是上承天命,下順人心,所以能夠建立邦業,造福萬民;今日隋文帝也是因為四方臣民諸侯的愛戴,又有上天的祥瑞、讖語為證,因為隋文帝對人總是坦誠相待,忠貞不二,所以才能完成帝業,統治天下,以此勸梁士彥等人打消謀反的念頭。後來「披肝瀝膽」被用來比喻赤誠相待,忠貞不二。
推心致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推心置腹」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東觀漢記.卷一.光武帝紀》載,西漢末年,王莽漢,改國號為「新」,推行改革政策,卻因法令煩苛,弄得民不聊生,四方分裂。此時劉秀兄弟也以恢復漢室為號召,擁立劉玄為更始皇帝,加入反王莽政權的陣容。劉秀待人誠懇,擅於用兵,軍民悅服。邯鄲一役,劉秀大敗莽軍,被劉玄封為蕭王。後來劉秀又北上擊敗強大的銅馬軍以及其他的割據勢力,戰敗軍隊紛紛投降。劉秀收編降卒,原先的首領也都分派官職。但是這些首領們仍然心存疑慮,深怕劉秀終會對他們不利。劉秀看出他們的心態,就下令讓他們仍然回去帶領自己的部隊,自己只帶著極少的隨從前去巡察。降將們看到劉秀對他們毫無戒心,十分信賴,便...
萬年遺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滅成漢。攻前秦,因破姚襄有功,官至大司馬;與前燕慕容垂戰於枋頭,大敗而還。後廢帝奕,立簡文帝,陰謀奪,專擅朝政,威勢顯赫,意欲受禪,未成,旋以疾卒。 (2) 臥語:躺著說話。 (3) 寂寂:落寞而無所作為。 (4) 文、景:指晉文帝司馬昭、晉景帝司馬師。司馬昭(西元211∼265),字子上,三國魏溫縣人。司馬懿的次子,司馬師之弟。曹髦在位時,繼其兄司馬師之後為大將軍,專擅國政,自為丞相,後封為晉公,加九錫。死後,其子司馬炎魏稱帝,建立晉朝,追尊為文帝。司馬師(西元208∼255),字子元,三國魏溫縣人。司馬懿長子。魏明帝景初中,拜散騎常侍,累遷中護軍。父死,以輔軍大將軍輔政。嘉平...
桓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312~378)字元子,晉龍亢人。初拜駙馬都尉,定蜀,攻前秦,因破姚襄有功,官至大司馬,與前燕慕容垂戰於枋頭,大敗而還,後廢帝奕,立簡文帝,陰謀奪,威勢顯赫,旋以疾卒。
義憤填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義憤填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義憤填膺」係由「義憤」及「填膺」二語組合而成。 「義憤」見於《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列傳.序》,〈逸民列傳〉是記敘東漢時品行高節、隱居不仕的人,作者范曄在序中寫明為這些人立傳的原因。西漢末年時,王莽位,士人內心都充滿了「義憤」,卻無法表達出來,見到傳統文化被破壞殆盡,都不願再出來為國家盡力,紛紛隱居起來。即使後來漢光武帝禮聘他們,也不願意出仕,更不用說到了東漢中後期,小人當道的時候了。這種高尚的品行是值得為他們立傳的。 「義憤」是指士人見到漢室衰微,以致王莽有機可乘,奪取政權,心裡充滿了正義的憤怒。 「填膺」則見於唐.高適〈餞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嶺...
暴風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書名。英國莎士比亞著名的喜劇傑作,約作於一六一○年,次年初次上演。故事以一個巫術盛行的小島為背景,島上的統治者,老魔術師普洛斯彼羅是被位的米蘭公爵,他作法抓起一場暴風雨,使他的仇人翻船而來到島上。作者藉劇中老魔術師現身說法,反映作者人生的種種感想,是齣富有詩意和隱喻的戲劇。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