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87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紋圓雀鯛(二間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Dascyllus reticulatus (Richardson, 1846)
幼魚體色白,兩條黑色橫帶較細,黑白分明,在背鰭起點經鰓蓋到腹部,另一條則在近尾柄處;隨成長後魚體色變暗,黑帶變寬,尾柄之黑帶變不明顯。體高、體型略呈圓盤形,其背鰭具12棘,14~16軟條,臀鰭軟條14,胸鰭軟條19~21,側線鱗20。
南太平洋至印度洋,台灣南北部之珊瑚礁區均可見到;水深1~50公尺。本屬魚全球約有9種,台灣產4種。
幼魚及成魚都生活在珊瑚叢中,特別喜歡鹿角狀珊瑚,幼魚甚少遠離珊瑚,只有成魚可至較高或較遠之水層中覓食,平時以藻類、浮游動物為食,有明顯之領域行為,當敵人入侵時,會發出咕咕聲,成魚在警戒或繁殖時體色變暗,僅背部一塊區域未變暗。
不具食用及觀賞價值。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隆頭魚亞目(Suborder Labr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雀鯛科(Family Pomacentridae)
|
魚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青銅器的紋飾。魚象徵物產豐饒,故魚形紋飾遠自石器時代即開始應用。商代的魚紋,背鰭和腹鰭各有兩個,形象較為呆板。周代的魚紋常有一個脊鰭,魚口多張開,形象生動。又魚為佳餚,故多作為銅盤中央的紋飾。漢代的銅洗、宋元的銅鏡上亦採用魚紋裝飾。
|
表面紋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物體的三維表示中,有關其表面特性的表現與著色方法;常使用紋理映射法來模擬物體的真實紋理。
|
龍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龍的形象為紋飾。
|
舞蹈紋彩陶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古代舞蹈遺跡。舞蹈紋彩陶盆是距今5000∼5800年前的遺物,其年代久遠,大約是炎帝和黃帝時代的實物,於1973年出土於青海上通縣孫家寨,馬家窟的墓葬中,是現今發現最早的舞蹈文物。舞蹈圖畫在陶盆中的內壁,圖姿中可以發現舞蹈者之服飾相同,圖中以五人為一組,一共有三組,共十五人,盆內的舞人均有頭飾及尾飾,在三組舞人中,組與組間以條紋相隔,其姿態走向及方位亦同。由舞姿圖的形象研判,每組外側兩人的手臂動作,像是表現手臂搖擺的動態,表現活潑輕盈的跳躍,而向後方飄起的髮辮其尾飾,有學者專家認為這是為了突顯男性生殖器,象徵一種生殖崇拜的舞蹈,但也有專家認為,這些圖案是代表慶祝豐收踏唱的舞蹈,亦有可能是為...
任常俠等著《中國舞蹈史初編》蘭亭書局,1985。
|
眉紋天蠶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成蟲前後翅皆為淡褐色,由前翅1/2處至後翅2/3處有一連續的淡粉紅色帶紋。帶紋外側處較內側顏色為淺,前翅端具一黑色圓斑,前後翅中皆有一眉狀斑紋與粉紅色帶紋相連。
|
鱗形斜紋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舊稱瘤突斜紋蟹、鱗斑斜紋蟹,閩南語俗稱白底仔、白帶仔、礁扁,英名Red bait crab, Scaly rock crab, Rafting crab。頭胸甲接近圓形,寬約可達5.5公分,寬略大於長,額部有2個深裂口,中央的凸起中間有一條凹溝,頭胸甲上散生著許多大小不等的顆粒和狀似鱗片的扁平顆粒,顆粒的周圍長有細密的短剛毛,前側緣含眼後棘共有4棘,腹面含步腳光滑,無橫向條紋。螯腳左右相同,雄蟹的比雌蟹粗大,各節均有3條顆粒狀凸起所形成的縱溝,可動指與不可動指的末端呈湯匙狀。步腳側扁,基節有葉片,長節背緣具有一枚棘刺,長節較寬,具有2列長剛毛,前節、腕節和指節均密生一列長毛,以利於游泳。第3對...
|
斜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是水平或垂直的條紋。如:「他穿著斜紋格子襯衫,顯得很有精神。」唐.李商隱〈越燕〉詩二首之一:「拂水斜紋亂,銜花片影微。」宋.米芾《書史》:「真紙色淡而勻靜,無雜漬。斜紋皴裂在前,若一軸前破,後加新,甚眾。」
|
指紋辨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分辨是何人的指紋。人類雙手指頭第一節上面的凸紋特徵每個人都不同,故可成為鑑別身分和犯罪鑑識上的特徵。如:「利用指紋辨識可識認身分。」
|
半紋背頰刺魚(虎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Genicanthus semifasciatus (Kamohara, 1934)
體長型;吻短鈍,口小;體淡褐色;雌魚無橫紋,眼上方有一短橫黑帶,鰓蓋後上方1點斑,尾柄後部黑色,尾鰭上下葉邊緣具黑色帶;雄魚背部具數條不規則暗色橫紋;頭部及體中央為橘色;尾鰭深凹,上下緣延長成絲狀;體長可達21公分。
台灣、菲律賓。
棲息於珊瑚礁區約水深15~100公尺處。經組織學研究及實驗(沈、劉,1976),其為兩色體,曾鑑定為黃背蓋刺魚(G. fucosus),即半紋背頰刺魚的雌魚相,而雄魚相是由雌魚相經「性轉變」而來。性轉變的發生,包括體色及生殖腺的改變,當卵巢開始分化時,則出現雌雄兩性同體魚,圖(三)是雌雄魚。本種為雌先熟魚種。
供觀賞。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鱸亞目(Suborder Perc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蓋刺魚科(Family Pomacanthidae),Angelfishes
鱸上科(Superfamily Percoidea)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