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2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953.13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眾口銷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分不以為然,就回答說:「大王鑄造大鐘,如果人民都十分贊成,那才叫和諧。如今勞民傷財,人民都對大王十分怨恨,這種情形怎麼能叫做和諧呢?而且人民所贊同的,很少有不成功的;人民所厭惡的,很少有不失敗的。這就是俗話所說:『眾心成城,眾口鑠金』的道理啊!」但是景王不接納州鳩的勸諫,反而認為他已經年老了,什麼都不知道。隔年,周景王駕崩,之後再也沒有人說大鐘的聲音好聽。後來「眾口鑠金」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眾口同聲,往往積非成是。而在漢朝應劭所著的《風俗通義》逸文中,另有一個關於「眾口鑠金」的故事,內容是這樣的:有一個商人拿了一塊純金求售,可是所有的客人都說這塊金子不純,商人為了證明金子是純的,...
睚眥之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怒目而視的怨恨。引申為極小的怨恨。《後漢書.卷二七.趙典傳》:「今與郭汜爭睚眥之隙,以成千鈞之讎,人在塗炭,各不聊生。」《三國志.卷六.魏書.董卓傳》:「卓性殘忍不仁,遂以嚴刑脅眾,睚眥之隙必報,人不自保。」也作「睚眥之怨」。
無計奈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刎而死。 (3) 偏袒扼腕:偏袒,袒露一臂。扼腕,用手握腕。形容憤慨已極。 (4) 切齒拊心:怨恨至牙齒切磨,拍擊胸膛。形容痛恨到了極點。拊,音ㄈㄨˇ,拍打、輕擊。見「切齒腐心」。 (5) 自刎:自殺,割喉嚨結束自己的生命。 (6) 太子:戰國時燕王喜的太子,名丹。丹患秦之強大,使荊軻入秦刺始皇,事不成,秦急攻燕,喜斬丹欲獻秦,秦復進兵,卒滅燕。亦稱為「燕太子丹」。〔參考資料〕 ■《史記.卷八四.屈原賈生列傳.屈原》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睠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
恩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反詞:怨恨
疲於應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疲於奔命」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疲於奔命」原作「罷於奔命」。春秋時,楚國結束包圍宋國那場戰役後,將軍子重自恃有功,向楚莊王要求申、呂兩地為賞賜,莊王本來答應了,但巫臣卻出面阻止,向莊王分析二城的重要性。莊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便收回成命,子重因此對巫臣怨恨在心。後來,又有另一大臣子反,想娶夏姬為妻,巫臣也出面阻止,結果自己卻娶了她而投奔晉國,子反也對他怨恨在心。楚共王即位後,子重和子反二人聯手報復巫臣,殺了他的族人子閻、子蕩,以及清尹弗忌、襄老的兒子黑要,並瓜分他們的財產。巫臣在晉國聽到消息,便寫信給二人說:「你們如此邪惡貪婪,濫殺無辜,我一定要讓你們忙碌奔走,直到累死為止。」巫臣...
死而無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使死了也不怨恨後悔。元.楊梓《霍光鬼諫》第一折:「與皇家,出氣力,使殺我也死而無怨。」《三國演義》第四六回:「吾自有公道斬之,教他死而無怨。」也作「死而不悔」、「死而無悔」。
面紅面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面紅耳赤」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子文為春秋楚國人,在楚成王時任令尹,相當於宰相的地位。在任期間,勤於國政,秉公執法,從不以權謀私,以私害公。二十八年間,曾經三次被免職,又三次復職,但他無論是免職或復位,都不會表現出喜悅或怨恨的樣子,而且每一次辦理移交,一定清清楚楚、鉅細靡遺地交代所有事宜,孔子因而稱讚他是個忠於職守的人。宋代朱熹論及此事,感慨地說道:「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於頭紅面赤。」就是說現在的人為了一些蠅頭小利,就可以爭得滿臉通紅,與子文不慍不火的修養比起來,就顯得差多了。這裡朱子以「頭紅面赤」形容人們為爭奪事物,又急又怒,滿臉通紅的樣子,後來「面紅耳赤」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
痛心入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傷心、怨恨到了極點。《後漢書.卷七四下.袁紹傳》:「是以智達之士,莫不痛心入骨,傷時人不能相忍也。」《三國志.卷三八.蜀書.孫乾傳》:「每與劉左將軍、孫公祐共論此事,未嘗不痛心入骨,相為悲傷也。」也作「痛切心骨」、「痛心刻骨」。
資怨助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助長怨恨,以招致禍害。《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夫行危欲求安,造禍而求福,計淺而怨深,連結一人之後交,不顧國家之大害,此所謂『資怨而助禍』矣。」
鑠金眾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分不以為然,就回答說:「大王鑄造大鐘,如果人民都十分贊成,那才叫和諧。如今勞民傷財,人民都對大王十分怨恨,這種情形怎麼能叫做和諧呢?而且人民所贊同的,很少有不成功的;人民所厭惡的,很少有不失敗的。這就是俗話所說:『眾心成城,眾口鑠金』的道理啊!」但是景王不接納州鳩的勸諫,反而認為他已經年老了,什麼都不知道。隔年,周景王駕崩,之後再也沒有人說大鐘的聲音好聽。後來「眾口鑠金」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眾口同聲,往往積非成是。而在漢朝應劭所著的《風俗通義》逸文中,另有一個關於「眾口鑠金」的故事,內容是這樣的:有一個商人拿了一塊純金求售,可是所有的客人都說這塊金子不純,商人為了證明金子是純的,...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