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9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大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從民國七十六年左右,由臺中的愛國獎券行所帶動的賭博方式。主要是以簽押愛國獎券開獎號碼為據,簽中者組頭(莊家)需賠以數倍。因賭資小獲利大,一時賭風熾盛,風行全臺,形成不良社會問題,政府乃下令停辦愛國獎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配合音節拍的舞蹈,為中國傳統舞蹈的總稱。《周禮.春官.大司》:「以舞教國子,舞雲門、大卷、大咸……。」《史記.卷二八.封禪書》:「於是塞南越,禱祠太一、后土,始用舞。」也稱為「雅舞」、「舞」。
鼓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金革與竹木類吹打器的組合。源於漢代的鼓吹,後分為以嗩吶為主的鼓吹與以管子為主的吹歌
益者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子認為有益的愛好有三種。《論語.季氏》:「孔子曰:『益者三,……節禮道人之善,多賢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安。《易經.需卦.象曰》:「君子以飲食宴。」
2.宴飲尋。《左傳.文公四年》:「昔諸侯朝正於王,王宴之。」《後漢書.卷七二.董卓傳》:「諸豪帥有來從之者,卓為殺耕牛,與共宴。」
十部(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制度名。唐代舞名。據唐六典十部之排列順序為:讌、清、西涼、天竺、高麗、龜茲、安國、疏勒、高昌、康國。唐太宗(西元626∼西元649)貞觀十一年至十六年(西元637∼西元642)制訂之。刪除九部伎之禮畢,改清商伎為清伎,增添新創之燕伎和西域之高昌伎,併西涼伎、天竺伎、高麗伎、龜茲伎、疏勒伎、康國伎、安國伎等合稱十部伎。貞觀十六年(西元642)十一月首次演出十部伎。演出時係從第一伎開始至第十伎依順序上演,十部伎在二部伎、教坊、梨園三種制度成立以後雖盡失光芒,然經安祿山之亂後,於德宗(西元780∼西元801)貞元十四年(西元798),十部伎又告復甦,至懿宗時(西元860∼...
《舊唐書.音志》、《唐代音史的研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神為日本平安朝的宮廷音,意為神的音,屬古代藝能中之鎮魂舞蹈,由宮廷傳承中歷經了久遠的年代,至平安朝的鎮魂祭中仍見其蹤跡,為女人祭祀之一種,是日本神道儀式的神聖舞蹈。傳說中太陽女神「天照」大神(Ama Terasu-Omikami)厭惡她粗暴的弟弟須佐之男命(Susa-no-onno-mikodo)而隱居到洞穴內,頓使世界陷於黑暗之中。為了引誘她出洞,眾神聚集在洞口開音會,載歌載舞,天鈿女命(Ame-no-Uzume)就在一個推倒的浴桶上半裸起舞,她古怪的模樣,逗得眾神哄然大笑,笑聲引發太陽女神的好奇,因此探頭窺視,於是世界又重現光明,天鈿女命便成為日本音和舞蹈的守護神;而跳舞以...
Gerald Jonas《Dancing-The Pleasure, Power, and Art of Movement》1992.
智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論語〕中有「智者水」之句,智者為什麼喜好流水的意象呢?〔韓詩外傳.卷三〕中有這樣的解釋:水總是依著地表的紋理而流,不會遺漏任何小縫隙,這就像智者鉅細靡遺地體察事物道理;其次,水總是往低處流,這就像有禮者自我謙下的態度;水流向深處時毫不延遲,就好像勇者的一往直前;遇到堤防阻滯,水仍然清澈,就像知命的人面對人生困境時,心思依舊保持清明;水流過各種險要地勢,到達遠方,終於成為長江大海,而不會乾涸消失,這就像是有德者的堅持有恆而獲得最後成功。水有這麼多道德象徵的意義,所以智者喜愛水。〔詩經.泮水篇〕說:「喜愛泮宮的水,在水邊採集蓴菜;魯侯來到,在泮上飲酒賞心。」就是形容喜愛水的情形。泮水在泮宮...
孔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顏處」一語出於〔二程集〕卷二上。是二程從周敦頤學習時,周敦頤問二程的問題。其文云:「昔受學於周茂叔,每令尋顏子、仲尼處,所何事。」
  北宋時科舉為時人讀書之所趨,志在科場,得中便有升官發財的機會可以購置田宅,畜妻養子,榮華一生,成為世俗讀書的目的。周濂溪教人讀書應從志在聖賢入手,啟發人與發嚮往聖賢之志。而令二程子尋思孔子和顏回在何處,或所的是何事,〔論語.述而〕中有:「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又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孔子一生...
詩書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先秦的《詩經》、《尚書》、《儀禮》、《經》四部儒家的經書。《禮記.王制》:「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以造士。」後來禮部又加上《周禮》、《禮記》。清.朱彞尊〈文水縣卜子祠堂記〉:「詩、書、禮、,定自孔子,發彿騛句,始于子夏。」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