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3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暮四朝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只改變了朝暮的數量,但猴子自以為是地滿足了。一般人也常用這種自以為是的眼光來衡量事理,但是人世間眾人對事情的看法就像「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一樣,可以隨時變來變去,並沒有個定準的。所以莊子要人們學習超脫這些紛擾,返回大自然,只有在自然的境界中才能找到恆常不變的道理。這就是「休乎天鈞」的境界,也就是「齊物論」的精義。後來從這個寓言演變成「朝三暮四」這句成語,比喻人心意不定、反覆無常,或事物變化無定。
辛波絲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新的寫作方向進行更深、更廣的探索。她既是孤高的懷疑論者,又是慧黠的嘲諷能手。她喜歡用全新的、質疑的眼光去觀看事物;她拒絕濫情,即便觸及愛情的主題,讀者會發現深情的背後總有一些反諷、促狹、幽默的影子。她企圖在詩作中對普遍人世表達出一種超然的同情。在〈博物館〉,辛波絲卡對人類企圖抓住永恆的徒然之舉發出噫歎;生之形貌、聲音和姿態顯然比博物館裡僵死的陳列品更有情有味、更有聲有色。在〈不期而遇〉,她借大自然動物的意象,精準有力、超然動人地道出老友相逢卻見當年豪情壯志被歲月消蝕殆盡的無奈,以及離久情疏的生命況味。在〈金婚紀念日〉,...
知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眼光、能體察人的品性或才能。《書經.皋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三國演義》第一五回:「恰到日中,太史慈引一千餘眾到寨。孫策大喜,眾皆服策之知人。」
知人之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識別、拔擢人才的眼光及本領。《後漢書.卷六四.吳祐傳》:「功曹以祐倨,請黜之。太守曰:『吳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舊唐書.卷一三九.陸贄傳》:「雖懷竊位之懼,且乏知人之明,自揣庸虛,終難上報。」也作「知人之鑒」。
流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轉動眼珠,流轉的眼光。三國魏.曹植〈洛神賦〉:「轉眄流精,光潤玉顏。」
破銅爛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破舊無用的東西。如:「在外行人眼光中,這批古物可能只是一堆破銅爛鐵。」
吳錦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他的文學風華。吳錦發創作文類包含論述、詩、散文及小說,1977年後以小說為主。吳錦發以社會學家犀利的眼光,透視臺灣社會已發生或即將發生的種種危機,故時而有歡笑悲傷的親情,時而有愛慾掙扎、纏綿悱惻的戀情,同時他的小說也見證了臺灣社會變遷中,城鄉衝突與倫理的迷失,並強調本土歷史文化的自尊。小說內容銳利深刻,描寫人物內心世界細膩感人,擅長以電影手法處理小說場景,且有強烈的歷史感覺和濃厚的人道關懷。曾獲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小說新人推薦獎、吳濁流文學獎。 著作 短篇小說集:《放鷹》、《靜默的河川》、《消失的男性》、《燕鳴的街...
亨利克約翰易卜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憎的。易卜生的作品顯示了在這個表面以下的實際情況,而當時的社會不願看到這個實際現象。易卜生用不留情的眼光來看生活的實際,提出了新的道德問題,由此他創立了現代的話劇。在他之前,話劇總是一場道德的教育劇,其高貴的主人公向黑暗的勢力進行鬥爭。每部話劇都應該有一個「適當」的結局,好人應該有好的結局,不道德的人應該被懲罰。易卜生將這個模板完全顛倒了,他向當時的信仰挑戰,摧毀了他的觀眾的幻想。易卜生出生於一個小康家庭。他的故鄉是挪威海濱的一個以出口木材為主的小港。他出生後不久他的家庭狀況開始變壞。他的母親企圖在宗教中尋找安慰,而他的...
與時浮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隨著世俗的眼光或潮流而行。形容沒有己見,隨波逐流。《晉書.卷四三.王戎傳》:「但與時浮沉,戶調門選而已。」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陶冶世俗,與時浮沉,吾不如子。」也作「與世浮沉」、「與世沉浮」。
向若之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分慚愧。他仰著頭嘆息說:「我本來以為自己很了不起,現在看到大海這麼寬廣無盡,才知道自己真是井底之蛙,眼光實在是太狹小了!」後來,「望洋興嘆」這句成語就從「望洋向若而嘆」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因力量不夠而感到無可奈何。後人也有望文生義,誤解「望洋興嘆」為對著大洋興嘆,此解不可取。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