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70.672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靜宜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位河北省宛平縣西北,為香山寺的故址。清聖祖置行宮於此,乾隆時重加修葺,賜名為「靜宜園」。
彰化孔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臺灣有名的古蹟。位於彰化市禮門路六號。創建於清雍正四年(西元1726年),是當時臺灣最完整的學府。主殿為大成殿,內有清雍正、乾隆等皇帝所題的匾額。廟內原有的禮門、義路、泮池、萬仞宮牆皆毀於日治時代,其他地方亦多所殘敗,後經彰縣政府聘請專家,斥資修整,方見原有規模。現屬臺閩地區一級古蹟。
伊秉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754~1815)字組似,號墨卿,清福建寧化人。乾隆進士,官至揚州知府。工詩詞古文,尤精翰墨,根柢於漢碑,所作清勁古拙,體勢獨出,復以隸法入楷、行、草諸體,兼得顏魯公筆意,遂獨樹一幟,卓然名家。著有《留春草堂集》。
林爽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788)清臺灣人。乾隆時倡天地會,起事於臺灣,旋為清軍所平。
岔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岔曲為中國北方曲藝單弦演唱中的一部分,源於清初滿族八旗子弟的日常娛樂,乾隆時期流行於北京。屬於八角鼓中較原始且常用的曲牌聯套體的曲調,多置於曲頭和曲尾,可單獨演唱,多分為平岔、慢岔、起字岔、垛字岔、西岔、數岔等多種曲調。清末民初以後,岔曲常作為單弦演員在演唱正式曲目之前加演的小段。
彈黃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曲調。流行於清乾隆年間,一般約二十句左右,以七言句為多;亦有化七言為「三、三」六字句;或在句首加襯字者。最後常為三句疊句。也作「南詞彈黃調」。
大清會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清乾隆二十六年敕撰,一百卷。為記載清代典制之書,原名為《欽定大清會典》。或稱為《清會典》。
八里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康濟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清倪國璉撰,六卷。乾隆四年進呈,高宗特賜此名。其書論紀救荒之政,甚為周備,有裨實用。
難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官員因公殉職,則賜其子嗣官職,稱為「難廕」。《清會典.卷一四四.吏部.廕敘》:「乾隆四十三年議准,原任刑部福建司主事王日杏,前於乾隆三十八年川省軍營陣亡,給予其子難廕。」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