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6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見獵心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代思想家程顥在十六、七歲時,非常喜歡打獵,常常到郊外從事這樣的活動,享受在田野中追逐獵物的快樂。但隨著年紀增長,加上忙著求學作官,能像年輕時外出打獵的時間越來越少,便以為自己對這項活動不再感到興趣了。但他的老師周敦頤說:「要改掉舊習談何容易?現在你只是將這個喜好隱藏起來,等哪天又有機會接觸到,你就會像從前一樣喜歡它了。」果真在十二年後,程顥有天在回家的路上,看見有人在打獵,不禁勾起他的回憶,想起從前打獵的快樂,一時不禁技癢,也想下去試試。〈周子遺事〉裡就記載了這件事,說程顥「在田閒見獵者,不覺有喜心」,後來「見獵心喜」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舊習難忘,看見有人在做自己所愛好的事情,便...
岌岌可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天下之王道。如果想要壓伏人民,那麼只要用嚴刑峻法,人民自然就會被壓伏了。但是這樣只能讓國家暫時安定,無法維持長久。」因此管仲認為採勝民之道的結果,將是「危哉!君之國岌乎!」,造成國家的動盪不安,請桓公三思。」後來「岌岌可危」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非常危險。在《韓非子.忠孝》中,則引作「當是時也,危哉,天下岌岌!」
大剌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模大樣。《水滸傳》第九回:「你這個賊配軍,見我如何不下拜,來唱喏?你這廝可知在東京做出事來,見我還是大剌剌的。」也作「大拉拉」、「大喇喇」、「大辣辣」、「大落落」。
民不聊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信任韓、魏對秦國是友善的,當心像當年吳王一樣,因為相信越王是真心臣服,所以放心地出兵攻打齊國,沒想到在得勝回國時,越王反叛將他擒住。還有,韓、魏歷經幾世爭戰,父老兄弟死在秦人手上的不計其數,國家也因此變得殘破,宗廟年久失修而損壞,將士們肚破頸斷、身首異處,屍骨暴露在荒野上;老弱婦孺被捉去當俘虜,路上時常可見;鬼神沒人祭拜,百姓生活困苦,骨肉分離流落四方。韓、魏沒有滅亡,是秦國的一大憂患!現在大王要出兵攻打楚國,勢必經過韓、魏國境,您不擔心他們會叛變嗎?」後來「民不聊生」這個成語,就從原文中的「百姓不聊生」演變而出,用於形容百姓生活非常困苦。
兄弟鬩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兄弟雖在家爭吵,但一旦遇有外侮,能共同抵禦。典出《詩經.小雅.常棣》:「兄弟鬩于牆,外禦其務。」後比喻內部不和睦。清.王士禎《池北偶談.卷七.誤獻.施允升》:「嘗有羅姓者,兄弟鬩牆,先生要之家,反覆勸譬,聲淚俱下,兄弟遂相抱而哭。」
怒不可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憤怒到不能抑制的地步。形容憤怒之極。《官場現形記》第二七回:「說賈大少爺正在自己動手掀王師爺的鋪蓋,被王師爺回來從門縫裡瞧見了,頓時氣憤填膺,怒不可遏。」也作「怒不可抑」。
對牛彈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生氣的死人。例如春秋魯國的公明儀,有一次看見一頭牛在吃草,就彈琴給牠聽,可是不管旋律多悅耳動聽,牛充耳不聞,自顧著吃草,這是因為人類的音樂不適合給牛聽。後來他改彈出蚊虻鼓翅聲、落單小牛的悲鳴聲,牛就立刻停止吃草,搖著尾巴,豎起耳朵,徬徨不安地聆聽。我引用儒家經典來講解佛理,也是同樣的道理。」由典源看來,牟子舉公明儀為牛彈琴的故事時,並沒有貶抑牛的意思,只是就事論事,說明自己的用意。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對牛彈琴」,用來比喻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
八拜之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小生姓張,名珙,字君瑞,本貫西洛人也。先人拜禮部尚書,不幸五旬之上,因病身亡。後一年喪母。小生書劍飄零,功名未遂,遊於四方。即今貞元十七年二月上旬,唐德宗即位,欲往上朝取應。路經河中府,過蒲關1>上,有一故人2>,姓杜名確,字君實,與小生同郡同學,當初為八拜之交。後棄文就武,遂得武舉狀元,官拜征西大元帥,統領十萬大軍,鎮守著蒲關。小生就望哥哥一遭,往京師求進。 〔注解〕 (1) 蒲關:地名。位於山西省永濟縣西,黃河東岸。為蒲津關的簡稱。蒲,音ㄆㄨˊ。 (2) 故人:老友。
焦頭爛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6.《鏡花緣》第一二回:「幸而官事了結,花無窮浪費,焦頭爛額,已屬不堪;設或命途坎坷,從中別生枝節,拖延日久,雖要將就了事,欲罷不能。」
好事多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釋義︰好事常有惡魔阻撓,義猶「好事多磨」。見「好事多磨」條。 01.《紅樓夢.第一回》:「那紅塵中有些樂事,但不能永遠依恃;況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個字緊相聯屬,瞬息間則又樂極悲生,人非物換。」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