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209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斑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節肢動物門昆蟲綱蝶目。翅上布滿彩色斑點,為飛得最遠,生命力也最強的蝴蝶。多群集過冬。大致可分為樺斑蝶、紫斑蝶、淡青斑蝶、胡麻斑蝶四大類。
|
黃斑粗喙椿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Eocanthecona furcellata (Wolff, 1811) 叉角厲椿,別名黃斑粗喙椿象,屬於中小型椿象,體長約10.8-16.3mm、寬度為5.2-6.4mm,蟲體黑色長橢圓形,身上具有明顯的黃白色點及斑紋,身體腹面黃白色具黑色斑紋,前胸背板很大、後半部較寬、兩側端部末緣分叉為尖刺狀,小盾片上基角及頂角有明顯黃白圓斑。口喙粗。蟲體外型與黃斑椿象(Erthesina fullo)類似,但是本種的半翅鞘具黃白色圓斑且口喙較粗,可以此區別。卵為圓筒形,剛開始為黃白色、後為深褐色,卵蓋附近周圍有小棘起。若蟲五齡,初齡若蟲紅色具有黑色條紋,四、五齡體色轉為橙色具藍黑色斑紋。若蟲與成蟲皆為...
|
圓翅紫斑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型斑蝶。軀體黑褐色,有白色斑點與線紋。雄蝶後緣向後突出呈圓弧狀,雌蝶後緣作直線狀。翅背面底色黑褐色,泛藍紫色金屬光澤。前翅外緣有白點列;亞外緣有淺藍色點列。翅端常有淺藍色斑紋;CuA2室中央有一桿狀紋,呈淺藍色、內有白紋。後翅外緣及亞外緣也有白點列、藍白紋列。雄蝶於後翅中室前側至翅基有一片淺灰色或灰白色特化鱗。翅腹面底色褐色,前、後翅外緣及亞外緣均有白點列;前翅CuA1室中央有一橢圓白斑。雄蝶於前翅後側具一片內側黃灰色而外側灰色之特化鱗。緣毛黑白相間。
|
鷹斑鷸(林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Tringa glareola
體長19~21公分。喙短而直,先端黑色,基部黃綠色或橄欖綠色;虹膜暗褐色;腳長,暗黃色、綠色或褐色。繁殖羽眉白色,喙至眼睛具明顯的暗色細線,具白色細眼圈;頭頂黑褐色具白色條紋,身體背面黑褐色,具淡色斑點。腰部和尾上覆羽白色;尾羽淡褐色,有窄的白色條紋;腹面淺色,略具斑點;翅膀下方白色,具淡灰褐色條紋。非繁殖羽身體背面灰褐色,具白色斑點;胸部灰褐色,具模糊的褐色條紋。幼鳥身體背面暗褐色,有黃褐色斑點和邊緣;胸部灰褐色。
分布於歐洲、亞洲、非洲及澳洲,夏季於歐亞大陸繁殖;冬季則往南遷徙至非洲中部和南部、亞洲南部及東南部、婆羅洲、澳洲北部、西北部和東南部等地度冬。
是本屬中數量最豐富、分布最廣泛、遷徙性最強的種類。棲息於內陸的淡水水域、沼澤或小型水池,潮間帶較少見。覓食時會分散開來,但冬季或遷徙時會聚集成小群活動。飛行時會發出“chiff-if”或“chiff-if-iff”的哨音;警告聲則是尖銳而快速重複的“chip”聲;鳴唱為重複的“liltie”聲。繁殖期5~7月,於潮濕的北方森林或具有落葉灌木叢的沼澤環境築巢。巢排列成一直線,藏於地表濃密的植物下面,但有時會利用其他鳥類在樹上的舊巢洞。
鳥綱(Class Aves)
鷸形目 (Order Charadriiformes)
鷸科 (Family Scolopacidae)
|
雪花斑裸胸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Gymnothorax niphostigmus (Chen, Shao and Chen, 1996)
肛門位於魚體中央點之前。口為端位,可閉合完全。頜齒單列,尖牙狀,且具少許倒勾。部分小型個體在上頜齒內側具有1~2顆較外側齒為大的尖牙。在福馬林或酒精保存液中魚體呈暗褐色,全身及背鰭部位具有許多小白斑塊。顱頂部具有許多分散的小白斑點。在頭部的後半段、軀幹、尾部的前段和背鰭部位,小白斑分布的密度較高,許多小白斑更匯聚成雪花狀的斑塊。體表白斑塊出現的密度因不同個體而有相當的變異。頜部,口內、頤部或臀鰭上無明顯的白斑分布。臀鰭邊緣明顯呈白色,背鰭和尾鰭的邊緣顏色較黑。嘴角黑色;鰓腔表皮上的皺褶為黑色。頤部和腹部的顏色較淡。活體的顏色特徵大致上和置於保存液中的標本類似,但活存時魚體底色似乎更暗些,白斑塊...
僅分布於臺灣的基隆、澳底、南方澳、成功和澎湖附近海域。
棲息在珊瑚岩礁較深層的海底,以底棲性魚類為食。
曾見於生鮮海產店或在漁市販售,可供食用。由於是在台灣所命名發表的新種鯙類,因此觀賞、飼養的價值也較高。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海鰱亞組(Subdivision Elopomorpha)
鰻鱺目(Ordre Anguilliformes)
海鱔亞目(Suborder Muraenoidei)
鯙科或海鱔科(Family Muraenidae),Moray Eels,Morays
|
光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太陽表面的亮斑。
|
格列威斑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Equus grevyi (Oustalet, 1882)T0000000886--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T0000001002--奇蹄目(Order Perissodactyla)T0000001003--馬科(Family Equidae)
野生馬科動物中體型最大者,全身布滿黑白相間的條紋,一直延伸到四肢的蹄,黑條紋窄而密,此種條紋據推測應屬於較其他斑點更原始的特徵,腹部白色無條紋;頭大、耳寬、身窄、腿長,鬃毛高而直,體長250~300公分,尾長38~60公分,肩高140~160公分,體重352~450公斤,兩性體型相近。斑馬的條紋原本被認為有打破斑馬外型或混淆捕食者視覺效果的保護功能,但現今較被接受的假說是條紋有強化社會結構的功能,條紋演化的起因可能是引發理毛行為,之後此種觸覺上的吸引力引發條紋的繼續演化。此一假說的依據在於斑馬較其他馬科動物的社會性高,聚集數量大;在草原地帶,群聚數量大的地區,斑馬的條紋比較明顯,在較寒冷的地區...
衣索比亞、肯亞。T0000000886--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T0000001002--奇蹄目(Order Perissodactyla)T0000001003--馬科(Family Equidae)
主要棲息在較乾的草原、灌叢地,食物以硬而多纖維、一般有蹄類不吃的草為主,雖然上千個體會聚在一起,但真正穩定的組合是母獸與幼獸,有些雄斑馬有很大的領域,約2.7~10.5平方公里,平均5.75平方公里,領域的主要功能是防衛經過的雌斑馬以交配。在有季節性遷移的地區,雄斑馬在生殖季開始時,通常是雨季開始的7~8月與10~11月,重新建立領域;但有些地區終年可生殖,此時雄斑馬不建立領域,而是跟著發情的雌斑馬。
格列威斑馬的懷孕期約390天,小馬出生時的體色是黑色和褐色,約4個月大時長出成體的體色,7個月大可獨立,但可能跟隨母獸達3年,3歲性成熟,但雄斑馬通常要6歲以上才有機會生殖,壽命可達 ... T0000000886--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T0000001002--奇蹄目(Order Perissodactyla)T0000001003--馬科(Family Equidae)
T0000001002--奇蹄目(Order Perissodactyla)T0000001003--馬科(Family Equidae)
T0000001003--馬科(Family Equidae)
|
側斑鬣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Uta stansburiana (Baird & Girard, 1852)
此蜥背部底色以灰色或褐色為主,部分族群之雄體則為藍灰色,而如其英文名所指,在其身體兩側常帶有許多淺色之中小型斑點,全長最大約達16公分左右。
美國西部及墨西哥西北部。
日行性且完全地棲,以昆蟲為主食,喜於乾燥多岩石且植被稀疏之環境活動,而依其緯度不同,一年可產卵1~7窩,且每次產卵1~8顆不等。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蜥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美洲鬣蜥科(Family Iguanidae),Iguanids
|
斑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具斑狀岩理組織的火成岩。斑晶由鹼性長石或石英組成,基質為細粒或隱晶質。常見於地下淺部的火成岩體或是火山岩(噴出岩)。
|
三斑家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蚊類。為日本腦炎的傳播媒介。喜歡在稻田中產卵,夏季時大量繁殖。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