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0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79.247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拴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繫住、住。如:「把狗拴住,免得又到處亂跑。」
席不暇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寒食飢,養老弱而息勞倦也。若以布衣徒步之人觀之,則伊尹負鼎而干湯,呂望鼓刀而入周,百里奚轉鬻,管仲束,孔子2>無黔突3>,墨子4>無煖席5>。是以聖人6>不高山,不廣河7>,蒙恥辱以干8>世主,非以貪祿慕位,欲事起天下利而除萬民之害。蓋聞傳書曰:神農憔悴,堯瘦臞,舜黴黑,禹胼胝。由此觀之,則聖人之憂勞百姓甚矣!故自天子以下至於庶人,四胑不動,思慮不用,事治求澹者,未之聞也。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漢.班固〈答賓戲〉。 (2) 孔子:孔丘(西元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魯人。生有聖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
塵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在世間,身心常受拘牽束,如陷網中,難得自由,故塵網比喻人世。漢.東方朔〈與友人書〉:「不可使塵網名韁拘鎖,怡然長笑,脫去十洲三島。」晉.陶淵明〈歸園田居〉詩五首之一:「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埳井之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限制。虛,指空間而言。 (3) 曲士:鄙陋之人。曲,音ㄑㄩ。 (4) 束於教:受到本身所學的束
鋃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刑具。指繫人犯的鐵鎖、鐵鏈。《後漢書.卷五二.崔駰傳》:「董卓以是收烈付郿獄,錮之,鋃鐺鐵鎖。」也作「郎當」、「琅璫」。
韁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栓住牲口的繩子,可以控制牲口的進退。《三國演義》第一三回:「可解馬韁繩接連,拴帝腰,放下船去。」《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候莊徵君坐穩了,兩個太監籠著韁繩,那扯手都是赭黃顏色,慢慢的走過了乾清門。」
另眼相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另眼相看」之典源,提供參考。 ※#《初刻拍案驚奇.卷八》1>那妻子與小舅私對陳大郎說道:「那時在海灘上,望得見外婆家了,打發了來船,姊弟正走間,遇見一夥人,捆將來,道是:『性命休矣!』不想一見大王,查問來歷,我等一一實對,便把我們另眼相看,我們也不知其故。今日見說,卻記得你前年間曾言蘇州所遇,果非虛話了。」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明.無名氏《霞箋記.第二五齣》。〔參考資料〕 明.無名氏《霞箋記.第二五齣》(據《六十種曲》引)奴婢蒙娘娘另眼看待,實有冤苦在心。今日蒙娘娘垂問,料想終難隱藏,我這一腔幽恨離愁,就奏與娘娘知道。娘娘恕奴婢萬死。
井蛙之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限制。虛,指空間而言。 (3) 曲士:鄙陋之人。曲,音ㄑㄩ。 (4) 束於教:受到本身所學的束
纏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纏繞於身,有束、包裹之意。《三國演義》第一九回:「次夜二更時分,呂布將女以綿纏身,用甲包裹,負於背上,提戟上馬。」
龔自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他以溫暖的母親、童年的天真、純潔的愛情以及理想的人物和世界與腐爛不堪的現實社會環境對立,是反對封建束,要求變革現實和個性解放的反映。如上文所述,他的態度始終是積極的,在晚年的《己亥雜詩》中,他依然表示確信前所未有的、巨大的時代變化必然到來:少年《尊隱》有高文,猿鶴真堪張一軍;難向史家搜比例,商量出處到紅裙。在這個大變化的風暴之中,他要為猿鶴,作“君子”,表現一種有生的力量;不為蟲沙,作“小人”,為時代所遺棄。這個變化是史無前例的,難於和庸俗的官僚士流們說,而只能和理想的伴侶和知己商量怎樣積極地對待這個世變的到來。同時他...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