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1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甘之如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退臥於舍,謂侍者曰:「吾君失其石室之囚,縱於南林之中。今但因虎豹之野,而與荒外之草。於吾之心,其無也。」吳王得葛布之獻,乃復增越之封,賜羽毛之飾、机杖、諸侯之服。越國大悅。采葛之婦傷越王用心之苦,乃作〈苦之詩〉,曰:「葛不連蔓棻臺臺,我君心苦命更之。嘗膽1>不苦甘如飴2>,令我采葛3>以作絲。女工織兮不敢遲,弱於羅兮輕霏霏,號絺素兮將獻之。越王悅兮忘罪除,吳王歡兮飛尺書。增封益地賜羽奇,机杖茵褥諸侯儀。群臣拜舞天顏舒,我王何憂能不移!」 〔注解〕 (1) 嘗膽:舔膽囊嘗膽汁,比喻吃苦自惕。 (2) 飴:音|ˊ,麥芽糖。 (3) 采葛:採集葛以製布。采,通「採」。葛,植物名。豆科葛屬,...
滄海一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九牛一毛,太倉一粟,太倉稊米,微不足道,微乎其微反義:盈千累萬辨似: 粟,音ㄙㄨˋ。粟米,俗稱為「小米」。不可寫作「栗」。 「滄海一粟」及「九牛一毛」都有微小或很少的意思。 「滄海一粟」側重於微小;「九牛一毛」側重於極少。 滄海一粟 九牛一毛 辨似例句 ○ ㄨ 一個人寄居於天地間,猶如~,真是渺小得很。 ㄨ ○ 失這點錢,對他而言只是~,不會有影響的。
以訛傳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後米南宮所得,止褚河南、歐本耳。自熙甯2>後,薛師正父子別刊二本,以易元碑,於湍、流、帶、左、天,劖3>一二筆為識,行于世者往往別刊本,故定武真本,亦不多見。南渡以來,紛粉(紛)翻刻,幾千石矣,訛以傳訛,僅同兒戲,每竊哂4>之。 〔注解〕 (1) 蘭亭記:指東晉王羲之所撰之〈蘭亭集序〉。相傳王氏以鼠鬚筆、蠶繭紙寫之,柔媚勁健,為書法名品。 (2) 熙甯:宋神宗年號。 (3) 劖:鑿。劖,音ㄔㄢˊ,鑿。 (4) 哂:音ㄕㄣˇ,嘲笑。
鞠躬盡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明史.卷二八○.何騰蛟等傳》:「贊曰:『何騰蛟、瞿式耜崎嶇危難之中,介然以艱貞自守。……其於鞠躬盡瘁之操,無少虧,固未可以是為訾議也。』」
庸人自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恐怕下面的人怠惰沒有畏懼。」陸象先說:「你的話作為當證人的理論是可以的,但何必要用嚴刑來樹立威風,人利己呢?這樣做恐怕不是仁慈的人應該做的事。」在蒲州刺史任內,曾經有個小官犯了錯,他訓斥了幾句就讓他離開,一旁的書記官說:「他這個樣子應該受到杖打的刑罰吧!」陸象先回答說:「他一定能依常情體會到我對他的訓誡,如果這樣的過失就要用杖刑,那你才應該首先被罰!」書記官聽了之後便慚愧得不敢再多說話。陸象先常對人說:「天下本無事,祗是庸人擾之。」他意為天底下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事,都是一些庸庸碌碌的人徒生紛擾,使得世事愈加繁複雜亂。...
躊躇滿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切割的方式來解牛;普通一點的廚子,每月要換一把刀,因為他用硬砍的方式來解牛。以硬踫硬,刀刃當然容易受。我這把刀已經使用了十九年,分卸過幾千頭牛,卻仍然像剛磨利的刀,一點傷都沒有。那是因為我拿的是一把沒有厚度的刀,進入牛的複雜組織,在經絡血脈的空隙中,到處遊走,可以揮灑自如,還覺得很寬綽而有餘地。所以十九年來,都不必換刀。雖然如此,每次遇到筋骨支錯聚結、難於處理的地方,我仍然會集中注意力,小心謹慎地用刀,等挑開關鍵處,牛的骨肉一下子都分開了,就像土塊堆積在地面上一樣,「ㄏㄨㄚˋ」的一聲,牛就解好了。這時候,我拿著刀站在分卸完畢的牛肉面前,東看看西看看,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滿足感。然後才會把刀擦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尚且。《列子.湯問》:「以君之力,曾不能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以鄰為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時白圭築堤治水,將本國氾濫的洪水排入鄰國,把其當成洩洪的水泊。典出《孟子.告子下》。比喻人利己。清.黃遵憲〈乙丑十一月避亂大埔三河虛〉詩:「諸公竟以鄰為壑,一夜喧呼賊渡河。」也作「鄰國為壑」。
明哲保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智有遠見的人,善於保護自己,不參與可能給自己帶來危險,或有自己利益的事。[例]凡事為自己留一點退路是明哲保身之道。
望穿秋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元代王實甫所作《西廂記》,是根據唐代元稹《鶯鶯傳》(一名《會真記》)改寫鋪陳而成的雜劇。內容描寫張君瑞與崔鶯鶯的戀愛故事,和《鶯鶯傳》不同的是,結局完滿團圓。典源節錄的是:婢女紅娘替小姐崔鶯鶯送信給張君瑞,張君瑞看了之後又喜又憂;喜的是鶯鶯約他半夜見面,憂的是不知如何翻牆穿過院門深鎖的花園。深知鶯鶯心意的紅娘,鼓勵張君瑞放心去,不要害怕,以免讓鶯鶯望穿明澈的眼睛,眉頭深皺而減了美麗的容顏。 文中用「秋水」來喻指眼睛,望穿眼睛是一種夸飾的修辭技巧,表示極度的企盼。後來「望穿秋水」這個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於形容殷切盼望。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