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35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羅蘭之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法國中世紀的長篇英雄史詩。作者不詳,完成於西元一○五○至一一○○年間。內容敘述八世紀時法蘭克國王查理曼大帝遠征西班牙,主將羅蘭為保護法王,孤軍奮戰,殉死報國的英勇事蹟。
|
布穀鳥之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捷克斯拉夫境內春天時節的舞蹈,舞名取自布穀鳥之歌(Song of the Cuckoo)。舞的形式從像《馬祖卡》〔見Mazurka〕的鎖鏈形,到《柯羅舞》〔見Kolo〕的圓形都有,類似這種歌舞,以南斯拉夫瑟比雅(Serbia)的最著名。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大歌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歌劇體裁。十九世紀上半葉流行於法國的一種嚴肅歌劇。為法語Grand opéra的意譯。通常是四或五幕的大型歌劇,題材多為反映歷史故事,追求奢華的舞臺效果,在劇中穿插華麗的芭蕾舞場面。如梅耶貝爾(G.Meyerbeer)的《清教徒》、《非洲女郎》。
|
口水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唱片界指翻唱他人已唱過的歌曲。詞義由「吃人口水」的意思引申過來。如:「這位王牌歌星最近出了他第一張口水歌專輯。」
|
女歌舞伎(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類型名。為日本歌舞伎之一型名詞,女歌舞伎(Onna kabuki)早期原寫成「女歌舞妓」。最早發源於京都,流行於江戶時代前期;原為一種流行的歌舞,稱為歌舞伎踊(Kabuki Odori)〔見歌舞伎踊)。女歌舞伎發源期是從1600年左右到1629年(寬永六年),其後以亂風紀為由被幕府政府下令禁止,期間約三十年左右均以女性為中心所流行的歌舞伎踊。當時女歌舞伎包括〈阿國〉和〈遊女〉(參閱《阿國歌舞伎》及《遊女歌舞伎》)兩種歌舞伎之總稱。根據伊原敏郎所著的《日本演劇史》中,將〈女歌舞伎〉的發展又分成以下三期:一、阿國的念佛踊時期。二、阿國與稱為名古屋之山三男性合作創出之歌舞伎踊時期。三、增加上三味...
演劇博物館編《演劇百科大事典.第一卷》1960、戶板康二編《歌舞伎鑑賞入門》1959、下中弘編《歌舞伎事典》1983、倉橋健等編《演劇.舞踊百科》1983、松村明編《大辭林》1989。
|
對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雙方一問一答的歌唱。《詩經.陳風.東門之池》:「彼美淑姬,可與晤歌。」漢.鄭玄.箋:「晤,猶對也。言淑姬賢女君子宜與對歌相切化。」
|
咳歌打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哆嗦、發抖。《西遊記》第四八回:「將近天曉,師徒們衾寒枕冷,八戒咳歌打戰睡不得。」
|
歌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749~1832)德國詩人、小說家兼劇作家。曾在萊比錫大學讀法律,後為律師,並任威瑪公國的首相。生平勤於寫作,著書一百二十冊,以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詩劇《浮士德》最有名。也譯作「哥德」。
|
敘事歌;敘事曲;民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歌曲類名。一、一種可以反覆敘述的民謠歌調;英語的敘事歌通常是指英美傳說的民謠,這些民謠大部份來自中世紀的口傳歌曲。德國和北歐地區也有類似的口傳歌曲,但拉丁語系地區,除西班牙外,很少看到這種傳說的保存。敘事歌與十四世紀的敘事詩(Ballade)不同。敘事歌的體材包括歷史事蹟,傳說故事及日常生活事件,有時加上神怪傳奇的內容。它有不同的拍子和韻調,最常用的是敘事詩韻(又稱普通拍子「Commonmeter」)即四行詩句為一段,每一行中提出的音節數目為8.6.8.6,其後還有疊句。其音樂結構極為簡單,形式規則,每兩小節為一句,四句形成一段。由於敘事歌是口傳歌曲,所以雖然是同一歌曲可能也有所出入。十八世紀...
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王沛倫編《音樂辭典》民國六十二年。
|
牛角之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時衛人甯戚欲求見齊桓公,因貧窮無資,遂替商旅駕車,終於到達齊國。夜晚露宿於城郭門外,值桓公往郊外迎客,夜開城門。甯戚正在車下餵牛,見狀,便扣擊牛角高歌。桓公聽見以為不凡,便載他回去,後來果受重用。典出《呂氏春秋.離俗覽.舉難》。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