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46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1.261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過河拆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元史.卷一四二.徹里帖木兒列傳》至元元年,(徹里帖木兒)拜中書平章政事。首議罷科舉,又欲損太廟四祭為一祭。監察御史呂思誠等列其罪狀劾之,帝不允,詔徹里帖木兒仍出署事。時罷科舉詔已書而未用寶,參政許有壬入爭之。太師伯顏怒曰:「汝臺臣言徹里帖木兒邪?」有壬曰:「太師以徹里帖木兒宣力之故,擢置中書。御史三十人不畏太師而聽有壬,豈有壬權重於太師耶?」伯顏意解。……伯顏心然其言,然其議已定不可中輟,乃為溫言慰解之,且(為)〔謂〕有壬為能言。有壬聞之曰:「能言何益於事。」徹里帖木兒時在座,曰:「參政坐,無多言也。」有壬曰:「太師謂我人劾平章,可共坐邪?」徹里帖木兒笑曰:「吾固未嘗信此語也。」有壬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驚慌、恐懼。《楚辭.屈原.九章.惜誦》:「眾駭遽以離心兮,又何以為此伴也?」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起波涌,孫、王諸人色並遽。」
遂、就。《漢書.卷四三.陸賈傳》:「使我居中國,何遽不若漢。」《文選.左思.魏都賦》:「雖自以為道洪化以為隆,世篤玄同,奚遽不能與之踵武而齊其?」
池魚之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時,宋司馬桓有寶珠,後因畏罪出亡,故投珠於池中。景公派人汲乾池水,但尋珠不著,而池魚卻因此而亡。典出《呂氏春秋.孝行覽.必己》。一說為春秋時,宋人名池中魚者,居近城門,城門失火,延及其家。一說為宋城門失火,眾人汲乾池水灌救,致使池乾魚死。俱見《太平御覽.卷九三五.鱗介部.魚上引俗通》。後比喻無辜卻受牽累而遭禍。明.瞿佑《剪燈新話.卷一.三山福地志》:「汝宜擇地而居,否則恐預池魚之殃。」也作「池魚之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自然界發出巨響。如:「北怒吼」。唐.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詩:「輪臺九月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宋.王庭珪〈和周秀實田家行〉:「大臣鼻息如雷吼,玉帳無憂方熟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自然界陰晴、冷暖的現象。如:「天氣」、「秋高氣爽」。三國魏.曹植〈泰山梁甫行〉:「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雨。」
6.人內在的才華或表現於行為作。如:「才氣」、「驕氣」、「客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低劣的、不廉潔的。如:「貪官汙吏」。《書經.胤征》:「舊染汙俗,咸與惟新。」《後漢書.卷六七.黨錮傳.范滂傳》:「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汙,望解印綬去。」
洗滌去汙。《詩經.周南.葛覃》:「薄汙我私,薄澣我衣。」唐.李賀〈送秦光祿北征〉詩:「吹雲路火,雪汙玉關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不加以咀嚼就整個嚥下去。如:「吞服藥丸」、「狼吞虎嚥」、「囫圇吞棗」。《晉書.卷九五.藝術傳.單道開傳》:「恆服細石子,一吞數枚,日一服,或多或少。」唐.杜甫〈渼陂行〉:「鼉作鯨吞不復知,惡白浪何嗟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雞棲息的小木樁。《詩經.王.君子于役》:「雞棲于桀,日之夕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累積、重疊。《楚辭.屈原.九章.悲回》:「魚葺鱗以自別兮,蛟龍隱其文章。」
根深蒂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堅如磐石,積重難返反義:搖搖欲墜辨似: 「根深蒂固」及「積重難返」都有程度已深,無法改變的意思。 「根深蒂固」側重於根基牢固;「積重難返」側重於積弊已久。 根深蒂固 積重難返 辨似例句 ○ ㄨ 他養兒防老的觀念已經~,是很難改變的。 ㄨ ○ 這社會奢靡氣已~,正應了一句古話:「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