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2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無可如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會見我啊!除非我能帶著樊於期的頭和督亢的地圖前往,也許就有機會見到秦王。」樊於期本是秦國的將領,因為得罪秦王,逃到燕國,秦王懸賞千金要他的腦袋。太子丹聽了說:「樊將軍是來投靠我的,我怎能為了自己而殺了他?請你再想別的方法。」荊軻知道太子丹不忍心殺樊於期,就私下去見樊於期,告訴他這個想法。樊於期聽了後,馬上拔出利劍當場自殺。太子丹聽說這件事,趕去阻止卻已經晚了一步,伏在樊於期的屍體上痛哭失聲。事已至此,也無可奈何,只有將樊於期的頭放在盒子裡封起來,交給荊軻,讓他帶去秦國求見秦王。後來「無可奈何」就用來指毫無辦法或沒辦法可想的意思。
喪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滅亡、死亡。《書經.多士》:「弗弔旻天,大降喪于殷」句下漢.孔安國.傳:「殷道不至,故旻天下喪亡於殷。」《三國演義》第一○四回:「吾不幸中道喪亡,虛廢國家大事,得罪於天下。」
恃才驕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恃才傲物」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蕭子顯(西元489∼537),字景陽,南朝梁蘭陵人。雅好文學,文章寫得很好,〈鴻序賦〉一文,曾獲得沈約的讚賞。且精於史學,撰有《南齊書》、《後漢書》、《貴儉傳》等書。他生性莊嚴孤傲,對於自己的才氣頗為自負,曾自比為宋玉、賈誼。接見普通賓客時,也不和他們交談,只是揮扇示意,因此得罪了那些平庸的讀書人。但因他的才華受到梁武帝和簡文帝父子的看重、賞識,在他過世後,梁簡文帝還特別為子顯手書詔書:「恃才傲物,宜諡曰驕。」意思是說他生前依仗自身的才幹,驕傲自負,應該諡號「驕」。後來「恃才傲物」被用來指依仗本身有才幹而驕傲自大,目空一切。
鏤心刻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刻骨銘心」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這篇〈上安州李長史書〉是唐代詩人李白,在安州遊歷時寫給李(京之)長史自我推薦的書信,期望得到賞識而受到任用。在這之前,李白曾經得罪李長史,但李長史原諒了他,所以在書信中,他引用《世說新語.政事》:晉代王承任東海郡太守時,有一個人因為在老師家讀書讀到太晚,回家時犯了宵禁,王承就說:「鞭打像甯越一樣勤學的人來樹立威名,恐怕不是治理政事的根本之道。」於是派人送他回家。李白以這則故事來讚揚李長史的寬宏大量,並且表明會將李長史的恩德刻在骨頭,記在心上。後來「刻骨銘心」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感受深刻,難以忘懷。
無如之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會見我啊!除非我能帶著樊於期的頭和督亢的地圖前往,也許就有機會見到秦王。」樊於期本是秦國的將領,因為得罪秦王,逃到燕國,秦王懸賞千金要他的腦袋。太子丹聽了說:「樊將軍是來投靠我的,我怎能為了自己而殺了他?請你再想別的方法。」荊軻知道太子丹不忍心殺樊於期,就私下去見樊於期,告訴他這個想法。樊於期聽了後,馬上拔出利劍當場自殺。太子丹聽說這件事,趕去阻止卻已經晚了一步,伏在樊於期的屍體上痛哭失聲。事已至此,也無可奈何,只有將樊於期的頭放在盒子裡封起來,交給荊軻,讓他帶去秦國求見秦王。後來「無可奈何」就用來指毫無辦法或沒辦法可想的意思。
錯節盤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盤根錯節」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盤根錯節」的原義是樹根盤屈,枝節交錯;也可用來比喻事情複雜,不易分解。東漢虞詡因曾得罪大將軍鄧隲,鄧隲一直等待時機想要報復。不久朝歌一帶發生暴亂,鄧隲故意陷害虞詡,讓他被派到朝歌當縣長。虞詡的親友都來慰問他,虞詡反而笑著說:「有操守的臣子,遇到難辦的事不會逃避;就像砍樹時,如果沒有遇到長得盤根錯節的樹木,又怎能顯出斧頭的鋒利呢?這正是我立功的好時機,我很奇怪諸位因此來慰問我。」果然虞詡上任後,一舉平定了朝歌的動亂。後來「盤根錯節」演變為成語,就用來比喻事情複雜,不易分解。
赴死如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陷陣,可以立為大司馬;賓胥無決斷獄訟十分公正,不會濫殺無辜,可以立為大司理;東郭牙能夠犯顏直諫,不怕得罪君王,可以立為大諫之官。論到管仲自己時,他認為上述五人,每個人個別的才能都比自己強,但若桓公想要稱霸諸侯,只有自己可以輔助桓公做到。桓公聽了管仲的話後,十分贊同,便按管仲的意思,授予五人官職,讓他們聽命於管仲,為齊國效力。其中描述王子城父時,原文就用了「視死如歸」,後來「視死如歸」被摘出成為一句成語,用來形容為了理想而不怕犧性生命,無所畏懼。
鐵棒磨成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磨杵成針」之典源,提供參考。 宋.祝穆《方輿勝覽.卷五三.磨鍼溪》磨鍼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1>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2>方磨鐵杵3>,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4>。 〔注解〕 (1) 李太白:李白(西元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家居四川綿州,為唐代著名的大詩人。個性率真豪放,嗜酒好遊。玄宗時曾為翰林供奉,後因得罪權貴,遭排擠而離開京城,最後病死當塗。其詩高妙清逸,世稱為「詩仙」。 (2) 老媼:年老的婦人。媼,音ㄠˇ,老婦。 (3) 杵:舂米、擣藥、擣衣或擣實砂土時用的棒槌。 (4) 卒業:完成學業。
好好先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後漢司馬徽不道人短,與人交談,不論美惡皆言好,今人稱「好好先生」本於此。見《通俗編.品目》。後稱為人平和,不議論別人是非的人。如:「老陳為人隨和,凡事不和別人計較,是大家公認的好好先生。」亦稱不分是非,到處討好但求相安無事的人。多含貶義。《金瓶梅》第二○回:「今後姐姐,他行的事,你休要攔他,料姐夫他也不肯差了,落得你不做好好先生,纔顯出你賢德來。」《儒林外史》第六回:「我們沒來由今日為他得罪嚴老大,老虎頭上撲蒼蠅怎的?落得做好好先生!」
餘桃啗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時彌子瑕受衛君寵愛,將吃剩的桃子給衛君吃。衛君說:「愛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後來彌子瑕的姿色衰退,不再受寵,得罪衛君,衛君說:「嘗啖我以餘桃」。彌子瑕的行為沒有什麼改變,以前受到稱讚,後來卻受到罪過,全是因為對方愛憎的心理不同。典出《韓非子.說難》。後以餘桃指男色。餘桃啗君比喻愛憎喜怒無常。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