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8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奮不顧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奮不顧身」是指勇往直前,不顧自己的生死之意,出自於《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司馬遷是西漢史學家,太史令司馬談的兒子。在父親過世後繼承父志,任太史令,從事編載史事兼掌天象曆法的工作。武帝天漢二年,李陵帶兵五千力戰匈奴十餘萬人,後因寡不敵眾,力竭而降,武帝大為光火,下令其全家。司馬遷出面為他辯護,觸怒了武帝,被捕下獄,處以腐刑。出獄後,轉任中書令,決心效法先賢在逆境中憤發的精神,完成太史公書,即現在的《史記》。司馬遷受刑後,他的老朋友益州刺史任少卿寫了封信給他,告訴他賢臣應有的作為。司馬遷看了後回信,陳述對李陵之事的觀點以及受辱的經過。並說自己跟李陵並不熟,但見他「為人自奇士,事親孝,與士信...
縱虎歸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零陵先賢傳》(據《三國志.卷三九.蜀書.劉巴傳》裴松之注引)璋1>遣法正迎劉備2>,巴3>諫曰:「備,雄人也,入必為害,不可內4>也。」既入,巴復諫曰:「若使備討張魯5>,是放虎於山林也。」璋不聽。巴閉門稱疾。備攻成都,令軍中曰:「其有害巴者,及三族6>。」及得巴,甚喜。 〔注解〕 (1) 璋:劉璋(?∼西元219),東漢末江夏竟陵人,字季玉,劉焉之子,襲父為益州牧。漢獻帝建安十九年,劉備圍成都,璋降。 (2) 劉備:西元161∼223,字玄德,河北涿縣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為三國蜀漢開國君王。東漢靈帝末年,討黃巾賊有功,遂為安喜縣尉。密曹操不成,潛逃。三顧茅廬始得諸葛亮...
惡貫滿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所作罪惡如繩貫錢,已周遍滿溢。語本《書經.泰誓上》:「商罪貫盈,天命之。」比喻罪大惡極,末日已到。元.無名氏《硃砂擔》第四折:「你今日惡貫滿盈,有何理說!」也作「惡稔貫盈」、「惡稔禍盈」、「惡稔罪盈」。
狂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過於激進與過於保守的人。《論語.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抱朴子.外篇.逸民》:「昔狂狷華士,義不事上,隱於海隅,而太公之。吾子沉遁,不亦危乎?」
錦囊妙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縣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為三國蜀漢開國君王。東漢靈帝末年,討黃巾賊有功,遂為安喜縣尉。密曹操不成,潛逃。三顧茅廬始得諸葛亮輔佐。後與孫權聯合大敗曹操於赤壁,取得益州與漢中,自立為漢中王。於成都即位稱帝,國號漢。伐東吳兵敗,損失慘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諡號昭烈帝。 (2) 孔明:諸葛亮(西元181∼234),字孔明,三國蜀漢琅琊郡陽都人。避亂荊州,劉備三訪其廬乃出。為人足智多謀,忠心耿耿。曾敗曹操於赤壁,佐定益州,使蜀與魏、吳成鼎足之勢。劉備歿,輔助後主劉禪,封武鄉侯。志在攻魏以復中原,乃東和孫權,南平孟獲,與魏長期爭戰,後鞠躬盡瘁,卒於軍中,諡號忠武。 (3) 子龍:趙雲...
賞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把財物賜給有功或卑幼的人。《墨子.七患》:「賞賜不能喜,罰不能威,七患也。」《樂府詩集.卷二五.橫吹辭曲五.古辭.木蘭詩二首之一》:「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汗馬功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韓非子.五蠹》1>民之政計,皆就安利如辟危窮。今為2>之攻戰,進則死於敵,退則死於3>,則危矣。棄私家4>之事,而必汗馬之勞,家困而上弗論,則窮矣。窮危之所在也,民安得勿避?故事私門而完解舍,解舍完則遠戰,遠戰則安。行貨賂而襲當塗者則求得,求得則私安,私安則利之所在,安得勿就?是以公民少而私人眾矣。夫明王治國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務而趨末作。今世近習之請行,則官爵可買;官爵可買,則商工不卑也矣。姦財貨賈得用於市,則商人不少矣。聚歛倍農,而致尊過耕戰之士,則耿介之士寡,而高價之民多矣。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戰國策.楚策一》。 (2) 為:音ㄨㄟˊ,使。 ...
嗚呼哀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表示哀痛的感嘆詞。《禮記.檀弓上》:「魯哀公孔丘曰:『天不遺耆老,莫相予位焉嗚呼哀哉!尼父。』」也作「於呼哀哉」。
殷鑒不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後漢書.卷七○.鄭孔荀列傳.鄭太》:「明公以親德之重,據阿衡之權,秉意獨斷,除有罪,誠不宜假卓以為資援也。且事留變生,殷鑒不遠。」
足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古代下對上或同輩相稱的敬辭。《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足下驕恣,殺無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自為計。」《三國演義》第四五回:「吾久別足下,特來敘舊。」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