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0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捷足先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劉邦得知此言,便派人把蒯通抓來,想殺了他,蒯通爭辯說:「秦失去了政權,各路豪傑群起而爭之,才能高、動作快的自然就能爭得天下。現在精銳盡出,每個人都想要稱王,難不成您要把這些人全都殺了?況且當時韓信是我的主人,盡忠於主,本理所當然,我又有什麼錯呢?」劉邦聽了這番話,想想也不無道理,於是便放了他。蒯通對劉邦所說:「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捷足先登」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行動最快者先達到目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6.量詞。計算動作回數的單位。如:「第三次段考」、「初次嘗試」。《水滸傳》第一○回:「張教頭那廝!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相當於「因而」。如:「用特函達」。民國.孫文《建國方略.心理建設.自序》:「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勵,用能鼓勵風潮,造成時勢。」
狼狽為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狼就鑽進了一個洞穴中,背出一隻老狼來,老狼來到草堆下,用嘴拔除草堆上的草,其他的狼看了,也跟著學牠的動作去拔草,眼看著草堆就要垮下來了,正巧遇到一群獵人經過這裡,把這個人救了出來。事後這些人一起挖掘這個洞穴,在裡面抓到了一百多隻的狼,就將牠們殺死,而大家都懷疑那隻老狼可能就是狽。後來「狼狽為奸」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彼此互相勾結做壞事。
塑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前言2 舉例3 關鍵字4 參考書目 前言塑造一詞,在行為取向的學習理論中,係指學習一個新技能或新行為時,只要學生更接近終點行為,就給予增強,直到最後學會了一個新技能或新行為。這種教學法就叫塑造。例如,在教導兒童繫鞋帶時,我們不應只是對他們說明如何繫鞋帶,然後等他們能夠自己完成整個動作時才給予增強。我們倒是應該這樣:在他們打好第一個結時,就給予增強;然後在能打環圈時,才增強他們。依此類推,直到他們能夠完成整個繫鞋帶的動作。像這樣,我們增強朝向...
上下其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楚國的穿封戌在攻打鄭國時俘虜了鄭國的守將皇頡,王子圍欲與之爭功,請伯州犁為其裁決,伯州犁有意偏袒王子圍,以手高舉和向下的動作示意皇頡承認自己為王子圍所俘。典出《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後比喻玩弄手段,暗中作弊。《舊唐書.卷七一.魏徵傳》:「昔州黎上下其手,楚國之法遂差。」《文明小史》第二九回:「那時刑部堂官,是個部曹出身,律例盤得極熟,大約部辦也拿他不住,不能上下其手。」
連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共同動作。《文選.潘岳.藉田賦》:「躡踵側肩,掎裳連袂。」也作「聯袂」、「連襟」。
重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物反覆相同。[例]這一小節的動作重複做兩次後,再換動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速度低、不快的。如:「慢車」、「動作很慢」。
自相矛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韓非子.難一》楚1>人有鬻2>楯3>與矛者,譽之曰:「吾楯之堅,物莫能陷4>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應5>也。夫不可陷之楯,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今堯、舜之不可兩譽,矛楯之說也。 〔注解〕 (1) 楚:國名,周成王封熊繹於楚,春秋時稱王,為戰國七雄之一,領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後為秦所滅。 (2) 鬻:音ㄩˋ,賣。 (3) 楯:音ㄕㄨㄣˇ,通「盾」。古代用來抵禦敵人兵刃及保護自己的兵器。 (4) 陷:指刺入。 (5) 弗能應:無法回答。 (6) 兩譽:堯、舜兩人同時都得到最高的讚美。 ◎2...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