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嫉妒     
瀏覽人次:31312 收藏人次:1314825
因他人勝過自己而心生妒恨的心理狀態。《楚辭.屈原.離騷》:「羌內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三國演義》第七回:「古者擇賢者而讓之,諸君何嫉妒耶?」
    
瀏覽人次:28388 收藏人次:12521121
因別人勝過自己而內心忌恨。[例]妒忌、嫉妒
    
瀏覽人次:10091 收藏人次:1069239
1.妒忌。[例]嫉妒
運籌帷幄     
瀏覽人次:60704 收藏人次:5348210
?」大臣高起和王陵便回答說:「陛下您在部下建功後,能論功行賞,與人同利,不會藏私,項羽卻不是如此。他嫉妒有能力的人,對待有功者不但不賞賜,反而傷害他們,不願與人共享戰果,所以不得人心而失敗。」劉邦聽了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講到坐在營帳中策劃謀略,就能在千里外得到勝利,這點我不如張良;論鎮國安民,保障物資的流通,這點我不如蕭何;如果說到帶兵打仗,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這點我又不如韓信。這三人都是人中豪傑,我能重用他們,才是我取得天下的真正原因啊!而項羽有一賢臣范增,卻不好好重用,所以才成為我的手下敗將。」因此《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在自序中,說張良身在軍營中便能掌握局勢,策劃謀略,使遠方的...
放蕩不羈     
瀏覽人次:38562 收藏人次:2416424
三.魯仲連鄒陽列傳.鄒陽》。鄒陽,西漢時齊國人,和當時的羊勝、公孫詭同為梁國孝王的門客。羊勝等人因為嫉妒鄒陽的才能,在梁孝王面前說他的壞話,孝王很生氣,就把鄒陽交付官吏辦罪。鄒陽擔心死後要承擔莫須有的罪名,於是就在獄中上書梁孝王,列舉許多古代的君王、賢人,他們彼此之間的信任或猜忌,都為國家帶來了不同的影響。而當今的國君,也沉湎於阿諛諂媚的言詞之中,牽制於姬妾近侍的包圍之下,使得「不羈之土」─那些賢能而不受拘束的士人,宛如良馬與牛同槽共食一樣,賢愚不分。這也是周朝隱士鮑焦之所以對世道忿恨不平,對富貴毫不留戀的原因。因此他勸諫梁孝王,不要聽信小人的讒言,應該與賢臣們肝膽相照,共同治理國政。梁孝王在...
不忮不求     
瀏覽人次:38262 收藏人次:4762971
忮,嫉妒。不忮不求指不嫉妒,不貪得。語出《詩經.邶風.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後來多用來形容淡泊無求,不做非分之事的處世態度。南朝梁.蕭統〈陶淵明集序〉:「夫自衒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不忮不求者,明達之用心。」
陽奉陰違     
瀏覽人次:30686 收藏人次:1355570
參考詞語︰陽奉陰忮注音︰|ㄤˊ ㄈㄥˋ |ㄣ ㄓˋ漢語拼音︰yáng fèng yīn zhì釋義︰忮,嫉妒。「陽奉陰忮」指表面遵循,私下因嫉妒而違逆。見「陽奉陰違」條。
01.清.昭槤《嘯亭雜錄.卷四.金川之戰》:「張公復輕訥不知兵而事權出己上,陽奉而陰忮之,諸將無所稟承,率觀望不前。」
悲天憫人     
瀏覽人次:29864 收藏人次:3106868
憂傷時局多變,哀憐百姓疾苦。《老殘遊記》第一一回:「坎水陽德,從悲天憫人上起的,所以成了個既濟之象;兌水陰德,從憤懣嫉妒上起的,所以成了個革象。」清.顏元《存學編.卷三.性理評》:「司國柄者不可廢崇儒重道之典,而悲天憫人,儒者宜存返己自罪之心。」
孤注一擲     
瀏覽人次:27783 收藏人次:1163613
京三百里外之澶(ㄔㄢˊ)淵,宋戰勝遼國,並於澶淵定盟和解。真宗為此事更加器重寇準,卻引起大臣王欽若的嫉妒。王欽若有一次趁機向真宗說:「澶淵一戰,寇準是拿皇上當作孤注,和契丹人賭最後一把。萬一賭輸了,皇上豈不是就危險了?」這裡就用了「孤注」。至於「一擲」,出現得更早。在《晉書.卷八五.何無忌列傳》中,提到何無忌聯合劉裕等人,起兵征伐桓玄。有人向桓玄說這些人只是烏合之眾,不用害怕。哪知桓玄說:「劉裕這個人,家中可能連一石(ㄉㄢˋ)米的存糧都沒有,賭摴蒲(ㄕㄨ ㄆㄨˊ)的時候,卻可以不計生活是否過得下去,照樣一擲百萬。這等豪氣,怎可以小看?」這裡就用了「一擲」。可見「一擲」原是指賭博下注的行為。把這...
功敗垂成     
瀏覽人次:25028 收藏人次:1233174
軍隊紛紛潰散,終被晉軍打敗。此時謝玄想要乘勝前進,平定西邊的鞏、洛以及北方的幽、燕等地,然而朝中大臣嫉妒他的功績,以征戰太久為理由,下令他班師回朝,鎮守淮陰。就在回程的時候,謝玄身染疾病,一直不見好轉,數年後病故時,才四十六歲。所以後人感嘆,老天給他的年歲太短暫了,就在北伐即將成功之際,卻因朝廷阻擾而失敗了。後來〈謝安列傳〉的原文「功敗垂成」演變成一句成語,用來指事情在即將成功時卻失敗了。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