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9.484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論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在理則學上指前提推論出結論的過程。一個論證必含有前提與結論。
2.舉出實例以證明所論述事理的是非曲直。如:「他以史實論證暴政必亡的真理。」
3.立論的根據。如:「這篇文章的論證,十分牽強。」
類比論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類比論證由兩個或多個事項之間的比較開始,如甲事項和乙事項相比,由於甲和乙之間已具有相類似的特質A、B和C,因此就以此為基礎,推論甲和乙必然也具有類似的特質D,雖然甲和乙之間究竟是否有特質D尚待觀察和證實。
  類比論證的特點是其結論永遠不是決定性的,需要進一步的觀察和證實,因為縱使甲和乙之間有許多相同的特質A、B和C,但不表示兩者必然同時具有相同的特質D。類比論證也有其限制,因為兩相比較的事項終究不是同一事項,兩者相類似的性質必然會有窮盡之時,故依兩者已知的相同特質來推斷兩者有未經證實的相同特質終有很高的臆測性。
  類比論證常出現在神學的討論中,如將鐘錶和人的眼睛相比...
循環論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推理論證的過程中,以待證的結論作為其證明所依據的理由的論證方法。也稱為「丐辭」、「乞求論點」。
先驗論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先驗論證指將命題的真假(亦即證明)建立在某種不得不預設、不可或缺的形式或條件之上的哲學論證;通常這類條件是指先乎經驗或無關乎經驗的思維形式。例如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的「矛盾律」。矛盾律指稱:說A同時為A且非A必然為假,可說是不證自明之理。如果想以其他命題來證明矛盾律,則該命題自身不免已預設矛盾律。反之任何命題卻必預設矛盾律,才可證明其真偽,以此矛盾律可說是先驗論證(即必然論證)的一種形式。
  其次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則以為先驗論證是指將命題真假的證明,建立在主體認知形式必然條件之上的哲學論證。這裏主體的...
兩難論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理則學上聯合運用選言命題與假言命題的一種論證。起源於希臘早期的辯士普洛泰哥拉斯(Protagoras)。也稱為「雙刀論證」。
連鎖式論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重複連接性的三段論證。其中每個分解為三段論的論證皆隱含結論,以成為下一個三段論的大前提,進而輾轉推論出總結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分析、判斷。如:「談論」、「析論」、「討論」。
評議的文章或語言。如:「社論」、「言論」。
一種討論事理的文體。如:「六國論」。
學說或主張。如:「天演論」、「進化論」、「相對論」。
依據、按照。如:「論理」、「論件計酬」、「論功行賞」。
比作、視同、處理。如:「以棄權論」、「以作廢論」。
顧及、考慮。如:「不論是非」、「無論如何」。
論語: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載孔子言行的書。共二十篇,是四書之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斷定事實。如:「證明」、「證實」、「推證」、「論證」。
一目十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般人用眼睛看書,一次只能看一行,可是卻有一些人一次可以看多行,所以可用「一目多行」來形容閱讀速度很快。比較早的用法出自於東漢孔融〈汝穎優劣論〉。這一篇〈汝潁優劣論〉,就是當時眾多品評文章之一。孔融分別從八個方面來論證汝南人士勝於潁川人士:戴子高頡頏天子,許子伯嚎哭時事,許掾興水利助鄉里,張元伯鬼魂通靈,應世叔能同時閱讀五行文字,李洪代弟赴死,翟文仲起義兵討伐亂逆,袁著上書進諫。汝南地區這八個人的行為,在孔融看來,潁川人士都無法做到,因此寫下這篇文章,以舉證事例的方式,駁斥陳群的潁川人士優於汝南之說。原文中就見到了「五行俱下」的用法。另外在《梁書.簡文帝本紀》、《齊書.河南王康舒孝瑜列傳》則有...
經驗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已經開始對經驗主義在科學研究的方法上獨一無二的地位產生了輕微的衝擊。另一方面,諸如量子力學的一些理論證明了經驗主義的不可靠性:經驗主義不具有發現違反直覺的科學規律的能力以及對理論進行更改以適合這些規律的能力。 哲學上的關係 經驗主義一詞原本意指古希臘醫生的經驗,拒絕一味接受當代的宗教教條,而是依照所觀察到的現像為分析依據。經驗主義首先在十七世紀由英國人洛克系統性的闡述。洛克主張人的心志原本是空白的表格,而是經驗註記其上。這種主義否定了人擁有與生俱來的觀點或不用藉由經驗就可以獲得的知識。值得注意的是,經驗主義並不主張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