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1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意回心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把聖人話語再仔細斟酌思量,以揣摩聖人所欲傳達的道理。朱熹話中,批評當時學者「不會略略回心轉意去看,把聖賢思量」,是批評他們雖然讀聖賢書,卻不知應該改變自己原有態度,扭轉既有主觀,真心實義地回頭思考聖人話語,以做出正確的理解。後來「回心轉意」演變為成語,用來指改變心意,如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一折:「待我慢慢的勸化俺媳婦兒,待他有個回心轉意,再作區處。」
八字打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毫不隱藏、保留。宋.朱熹〈與劉子澄(七月九日)〉書:「聖賢已是八字打開了,但人自不領會,卻向外狂走耳。」
顯姓揚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使名聲美譽傳揚於世,光耀祖先。參見「顯親揚名」條。《群音類選.官腔類.卷二一.分釵記.分釵夜別》:「你是人間豪俊,當思顯姓揚名,須聽,再休折章臺楊柳,再休覓巫山雨雲,好潛心窗下,勤習聖賢文。」
守道安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下,所以不如修道行德,順應天地間的自然法則,那麼不必有什麼作為,萬事萬物便自然合於仁義了。……真正的聖賢之人,應該順其自然,安於任何處境,即使貧困,也信守天道,不因求取額外的欲望或私利而損害了生機,當然也不會任意索求而違逆正道。」其實道家的中心思想便是自然無為。文子所揭示的即此理念,所以要人安於現況,即使貧困,也能樂於信守正道,不作他想,也就是所謂的「安貧樂道」了。後來「安貧樂道」演變為一句成語,用來比喻能安於貧困的處境,並仍以信守道義為樂。
泰去否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敗,越王句踐入吳稱臣,凶多吉少,臨行前與眾臣在江邊餞別,語多感慨。大夫文種與范蠡便勸諫越王句踐,古代聖賢皆曾遭遇過許多困厄,而得以成就其聖德,故應當學習當年周文王被商紂王囚於羑(ㄧㄡˇ)里七年,卻能坦然面對的精神以自勵。周文王雖然被紂王像個奴隸般地囚禁起來,但他並不為外在環境的榮辱感到憂愁,潛心研究《易經》中的天人之理,推演伏羲氏的八卦為六十四卦,並為之作卦辭和爻辭。後來他人生中的困厄時期終於結束,他也得歸故里。由此可知,人生的禍福都是天道循環,只要能夠積極面對,不懷憂喪志,一旦困厄結束了,順遂的日子必然到來。越王句踐接受了臣子們的勸諫,在吳國忍辱負重地事奉吳王夫差,終於得以歸國,更臥薪嘗膽,...
回心改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把聖人話語再仔細斟酌思量,以揣摩聖人所欲傳達的道理。朱熹話中,批評當時學者「不會略略回心轉意去看,把聖賢思量」,是批評他們雖然讀聖賢書,卻不知應該改變自己原有態度,扭轉既有主觀,真心實義地回頭思考聖人話語,以做出正確的理解。後來「回心轉意」演變為成語,用來指改變心意,如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一折:「待我慢慢的勸化俺媳婦兒,待他有個回心轉意,再作區處。」
昏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昏亂與清明。《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聖人以興,亂人以廢,廢興、存亡、昏明之術,皆兵之由也。」《三國志.卷四.魏書.三少帝紀.齊王芳紀》:「考其昏明,所積以然,故聖賢諄諄以為至慮。」
不假思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假思索」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宋人黃榦在寫給好友的一封回信中,提到他細讀《中庸》一書的心得。大意是:《中庸》是子思子在家學中完全了解儒道的本末源流之後才寫成的一本書,書中詳盡闡發了聖賢之道的底細。全書從戒懼謹獨(心懷警戒恐懼謹守慎獨之道)講起,接著談到智仁勇三達德,最後以「誠」字作結。所謂「戒懼謹獨」,既不必勉強費力,也不用思考探求,一念之間,立刻就能體會箇中真意。初學的人果能勤奮懈地奉行把持,便得以完整保全上天賦與的本性。至於所謂「智仁勇」三德,以及「誠」之一字,只要加上講學力行的功夫,也就不難融會貫通了。「不假思索」就是直接摘自信中的一個成語,用於表示不經過思考探求,立即做出...
得婿如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得到滿意、理想的女婿。宋.葉廷珪《海錄碎事.卷七上.聖賢人事部.女婿門.得婿如龍》:「後漢李膺、黃憲俱娶太尉桓焉女,時人謂桓叔元兩女俱乘龍,言得婿如龍。」
理不忘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家處於盛平安定的時候,不能忘記混亂不安的時候。唐.吳兢《貞觀政要.卷一○.愼終》:「然安不忘危,理不忘亂,雖知今日無事,亦須思其終始。」宋.王禹偁〈進端拱箴表〉:「然而安不忘危,理不忘亂,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古聖賢之深旨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