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1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假公營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濫。故唐堯著典,『眚災肆赦』;周公作戒,『勿誤庶獄』;伯夷之典,『惟敬五刑,以成三德』。由此言之,聖賢之政,以刑罰為首。往者斷獄嚴明,所以威懲姦慝,姦慝既平,必宜濟之以寬。陛下即位,率由此義,數詔群僚,弘崇晏晏。而有司執事,未悉奉承,典刑用法,猶尚深刻。斷獄者急於篣格酷烈之痛,執憲者煩於詆欺放濫之文,或因公行私,逞縱威福。■《後漢書.卷六三.李杜列傳.李固》臣聞君不稽古,無以承天;臣不述舊,無以奉君。昔堯殂之後,舜仰慕三年,坐則見堯於牆,食則堯於羹。斯所謂聿追來孝,不失臣子之節者。太尉李固,因公假私,依正行邪,離閒近戚,自隆支黨。至於表舉薦達,例皆門徒;及所辟召,靡非先舊。或富室財賂,或子婚...
治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治國必須的工具,指法令。唐.韓愈〈進學解〉:「方今聖賢相逢,治具畢張,拔去凶邪,登崇畯良。」
珠遺滄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滄海遺珠」之典源,提供參考。 #《新唐書.卷一一五.狄仁傑列傳》1>狄仁傑字懷英,并州太原人。為兒時,門人有被害者,吏就詰,眾爭辨對,仁傑誦書不置,吏讓2>之,答曰:「黃卷3>中方與聖賢對,何暇偶4>俗吏語耶?」舉明經,調汴州參軍。為吏誣訴,黜陟使5>閻立本召訊,異其才,謝曰:「仲尼稱觀過知仁,君可謂滄海遺珠矣。」薦授并州法曹參軍。親在河陽,仁傑登太行山,反顧,見白雲孤飛,謂左右曰:「吾親舍其下。」瞻悵久之,雲移乃得去。同府參軍鄭崇質母老且疾,當使絕域。仁傑謂曰:「君可貽親萬里憂乎?」詣長史藺仁基請代行。仁基咨美其誼,時方與司馬李孝廉不平,相語曰:「吾等可少愧矣!」則相待如初,每曰...
紹休聖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繼承祖先聖賢的美善事業。《漢書.卷六.武帝紀》:「深詔執事,興廉舉孝,庶幾成風,紹休聖緒。」
御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控制血氣。宋.呂祖謙《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五.楚武王心蕩》:「聖賢君子以心御氣,而不為氣所御。」
不假思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假思索」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宋人黃榦在寫給好友的一封回信中,提到他細讀《中庸》一書的心得。大意是:《中庸》是子思子在家學中完全了解儒道的本末源流之後才寫成的一本書,書中詳盡闡發了聖賢之道的底細。全書從戒懼謹獨(心懷警戒恐懼謹守慎獨之道)講起,接著談到智仁勇三達德,最後以「誠」字作結。所謂「戒懼謹獨」,既不必勉強費力,也不用思考探求,一念之間,立刻就能體會箇中真意。初學的人果能勤奮懈地奉行把持,便得以完整保全上天賦與的本性。至於所謂「智仁勇」三德,以及「誠」之一字,只要加上講學力行的功夫,也就不難融會貫通了。「不假思索」就是直接摘自信中的一個成語,用於表示不經過思考探求,立即做出...
故步不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打破,以表示自己戒酒的決心。有個酗酒的朋友聽了這件事,氣得反駁他說:「酒自古以來都是為人所愛,連古代聖賢也不例外,他們也不致於喪失本性。你把酒器打破,做這樣地自我限制,不過是忌口,但心裡還是想著它,又有什麼用?」庾闡回答說:「人生下來時沒有任何欲望,但後來欲望慢慢養成,都是受到周圍物的影響。如果把這些誘因剷除,心就不會蠢蠢欲動。心能靜得下來就會快樂,不會受到欲望的干擾。所以忌口不只是忌口而已,也能忌心。」朋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連連稱是。這裡的典源用了「自封」。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故步自封」,用來指安於現狀,不求進取。
異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奇特怪異的形狀。《晉書.卷四九.列傳.阮籍》:「乃作色曰:『鬼神,古今聖賢所共傳,君何得獨言無?即僕便是鬼。』於是變為異形,須臾消滅。」南朝宋.謝惠連〈祭古冢文.序〉:「明器之屬,材瓦銅漆,有數十種,多異形,不可盡識。」
擇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選擇吉日。《魏書.卷九.肅宗紀》:「有司可豫繕國學,圖飾聖賢,置官簡牲,擇吉備禮。」《三國演義》第一六回:「即便送女到壽春,另居別館,然後擇吉成親。」
插架萬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萬軸書卷置於書架上。形容藏書豐富。宋.秦觀〈掩關銘〉:「插架萬軸兮星宿懸,口唫目披兮遊聖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