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1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036.662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樂道安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下,所以不如修道行德,順應天地間的自然法則,那麼不必有什麼作為,萬事萬物便自然合於仁義了。……真正的聖賢之人,應該順其自然,安於任何處境,即使貧困,也信守天道,不因求取額外的欲望或私利而損害了生機,當然也不會任意索求而違逆正道。」其實道家的中心思想便是自然無為。文子所揭示的即此理念,所以要人安於現況,即使貧困,也能樂於信守正道,不作他想,也就是所謂的「安貧樂道」了。後來「安貧樂道」演變為一句成語,用來比喻能安於貧困的處境,並仍以信守道義為樂。
紹往開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內容有一段寫道:「此先生之教所以繼往聖、開來學,而大有功於斯世也。」意思是說:濂溪先生繼承了以往聖賢的學說,並且為後人開啟未來的道路,有功於世。後來「繼往開來」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表示承續先人的事業,並為後人開拓道路。
安貧守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下,所以不如修道行德,順應天地間的自然法則,那麼不必有什麼作為,萬事萬物便自然合於仁義了。……真正的聖賢之人,應該順其自然,安於任何處境,即使貧困,也信守天道,不因求取額外的欲望或私利而損害了生機,當然也不會任意索求而違逆正道。」其實道家的中心思想便是自然無為。文子所揭示的即此理念,所以要人安於現況,即使貧困,也能樂於信守正道,不作他想,也就是所謂的「安貧樂道」了。後來「安貧樂道」演變為一句成語,用來比喻能安於貧困的處境,並仍以信守道義為樂。
因名思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顧名思義」。見「顧名思義」條。01.宋.魏了翁〈潭州州學重建稽古閣明倫堂記〉:「夫曰稽古,曰明倫,公所以語人者,亦切至矣。……誠使因名思義,顧瞻傑閣,宸翰昭回,必思古先聖賢所傳者。」
蠡測管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管窺蠡測」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漢武帝時,有個名叫東方朔的年輕人。為人詼諧幽默,性格豪邁,對事直言不諱,武帝非常喜歡他。他對自己有很高的期許,認為讀聖賢書,應被重用而對國家有所貢獻。於是上書皇帝,陳述自己對國家政事的意見,但卻沒有受到重視,因而寫下〈答客難〉。文中假設客人問他,既然自己博學又機智,為何不能像戰國時代的蘇秦、張儀有那樣崇高的地位?他回答時代不同了,彼一時,此一時也。戰國時代各國競爭激烈,讀書人可憑本事施展抱負。但現在漢朝統一天下,有固定的人事體系,有志之士不一定能受到重用。更何況自己是「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以莛撞鐘」,意思是說自己眼界狹小,見識短淺,能力纖弱,哪有資格...
聖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聖賢所著的經典。指儒家奉為典範的著作。《新唐書.卷五七.藝文志一》:「自孔子在時,方脩明聖經以絀繆異。」《朱子語類.卷一一.讀書法下》:「如解說聖經,一向都不有自家身己,全然虛心,只把他道理自看其是非。」
慎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話很小心。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序致》:「夫聖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立身揚名,亦已備矣。」
經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泛指古聖先賢的著述、典籍。原多指儒家經典,如四書、五經、十三經等。後也指其他學派、教派或著名的著作。如《道德經》、《南華真經》、《聖經》、《可蘭經》、《三字經》等。[例]研讀經書,可從中汲取古代聖賢的智慧。
黃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籍。古時為防書蠹,多用黃蘗染紙,因紙色黃,故稱為「黃卷」。《新唐書.卷一一五.狄仁傑傳》:「黃卷中方與聖賢對,何暇偶俗吏語耶!」
因公假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濫。故唐堯著典,『眚災肆赦』;周公作戒,『勿誤庶獄』;伯夷之典,『惟敬五刑,以成三德』。由此言之,聖賢之政,以刑罰為首。往者斷獄嚴明,所以威懲姦慝,姦慝既平,必宜濟之以寬。陛下即位,率由此義,數詔群僚,弘崇晏晏。而有司執事,未悉奉承,典刑用法,猶尚深刻。斷獄者急於篣格酷烈之痛,執憲者煩於詆欺放濫之文,或因公行私,逞縱威福。■《後漢書.卷六三.李杜列傳.李固》臣聞君不稽古,無以承天;臣不述舊,無以奉君。昔堯殂之後,舜仰慕三年,坐則見堯於牆,食則堯於羹。斯所謂聿追來孝,不失臣子之節者。太尉李固,因公假私,依正行邪,離閒近戚,自隆支黨。至於表舉薦達,例皆門徒;及所辟召,靡非先舊。或富室財賂,或子婚...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