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6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53.124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天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漢代貯藏典籍的宮殿。參見「天祿閣」條。漢.班固〈西京賦〉:「又有天祿石渠,典籍之府。」《幼學瓊林.卷四.文事類》:「道觀蓬萊,盡藏簡編之所。石渠天祿,悉貯史籍之場。」
仕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進身為官。《後漢書.卷五二.崔駰傳》:「常以典籍為業,未遑仕進之事。」
言簡意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言簡意賅」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言簡意賅」原作「詞簡意備」,見於宋.張載《張子全書.卷六.義理》。張載,宋代著名的理學家,服膺《易》、《禮》、《中庸》、孔孟之學,世稱橫渠先生。《張子全書》是集結其所有著作的總稱。其〈義理〉一篇中說明:人只要清楚明白心中所要堅守的正道,就不會被典籍載記所迷惑,即使孔孟的言論有紛雜錯亂的地方,也可以很清楚的掌握其意旨,不必經過太多思索就能改動紛錯的言辭,並刪除冗雜的文字,使得文辭變得簡潔扼要而意思卻很完備。後來「言簡意賅」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詞簡意備」演變而出,用來形容言辭簡單而意思完備。
古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的典籍或著作。《三國演義》第三九回:「琦有一古書,請先生一觀。」
注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注解的文字。如:「閱讀古代典籍,必須廣泛參照前輩學者所作的注文,如此才能充分了解文義!」
行尸走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之。非聖人之言不視。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若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尸3>走肉耳!」河洛秘奧,非正典籍所載,皆注記於柱壁及園林樹木,慕好學者,來輒寫之。時人謂任氏為「經苑」。 〔注解〕 (1) 任末:字叔本,東漢蜀郡繁人,生卒年不詳。少習《齊詩》,遊京師,教授十餘年。為郡功曹,辭以病免。後奔師喪,於中道病故。 (2) 負笈:背著書箱,比喻出外求學。笈,音ㄐ|ˊ,書箱。 (3) 尸:同「屍」,死人的軀體。
援經據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父母服喪期間仍到別人家中弔問喪疾,或者私自為死去的長輩加封諡號,這些行為都是違反禮節的。荀爽便引用典籍裡的記載,來糾正時人錯誤的禮教觀念,雖然沒有完全改變當時人的習俗,也收到了很不錯的效果。後來「引經據典」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引用經書典籍等做為說話、作文的依據。
無忌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肆無忌憚」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禮記》是儒家典籍之一,由漢朝戴聖所輯,為十三經之一,內容多是孔子的弟子及後學所記。書中所記載的,都是上古時期的禮俗儀式和儒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在《禮記.中庸》中,孔子說君子有德行,經常奉行中庸之道,行事不偏不倚,既不會太過,也不會不及;小人則反其道而行,任意妄為,沒有任何忌憚。後來「肆無忌憚」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恣意妄為,毫無顧忌。
展卷有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好處。在宋.王闢之的《澠水燕談錄》裡記載了一則 「開卷有益」的例子:宋太宗趙光義非常喜歡讀書,但歷代典籍文史資料實在太多,所以他命令當時的大文學家李昉主持編輯一套集歷代圖書資料精華的百科全書。李昉等學者歷經七年的努力終於編成。宋太宗對這部書非常重視,同時為它取名為《太平御覽》,規定自己要在一年內看完它,就算政務繁忙,也一定要找時間補讀。大臣們怕他太勞累,常勸他多休息,但宋太宗卻說:「『開卷有益』,經常看書,總是有好處的,我一點也不覺得累。」也有人認為典源當出於此。
仁智之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見仁見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易經》相傳由伏羲制卦,文王作繫辭,孔子作十翼。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易經》的內容,最早只是記大自然、氣象、天文等變化,供古代帝王施政參考之用,一般百姓則用為占卜吉凶。直到孔子為《易經》作傳,才賦予它哲理上的意義,成為儒家的重要典籍。《易經》的內容充滿神祕的色彩,理念幽微莫測,由宇宙運行乃至人事生滅,都有極精辟的見解。在所引典源《易經.繫辭上》中,解釋了生成天地萬物的「道」,說︰「陰陽的相反相生,生成了宇宙萬物,這就是道。承繼陰陽之道而生成萬物的就是善,而成就萬物的就是天命之性,也就是仁義道德。有仁德的人見到此道,就認為是仁;有智慧的人體會此道...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