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13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德懷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德懷術1.1 功能1.2 實施原則1.3 實施步驟1.4 中英文關鍵字1.5 參考資料 德懷術 德懷術(Delphitechnique)是一種尋求群體共識的過程。該技術的運用,係針對某一主題設計問卷,請一組專家(或稱德懷術小組)表達其意見,然後就專家之意見加以蒐集、組織,以期獲得團體成員一致的看法(王文科、王智弘,2006)。(引自呂彥億,2008) 功能 在擬訂計畫的過程中,凡是需要結合多數專家的專業意見,以獲得比較一致性的答案時,就可以使用德懷術。在計畫當中,德懷術最適合使用來預測未來教育發展的可能走向,以掌握社會脈動。 實施原則匿名原則:所有參與調查的人員在不受干擾的情形下,...
|
月暈效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何謂月暈效應 愛德華L. Thorndike是第一個支持與研究光圈效應的人。月暈效應,説的是一個人表現好時,大家對他的評價遠遠高於他實際的表現,就像我們看月亮的大小,不是實際月亮的大小,而是包含月亮的暈光。例如一位學生他的成績很好,但在美術音樂方面的表現只是普普,但因為他平時表現優異,老師對他的印象很好,給他的評價可能就會高過於在美術及音樂表現更優異的同學。「月暈效應」(Halo effect)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主觀心理臆測,是在人際交往中對一個人進行評價時,往往因對他的某一方面特徵,掩蓋了其他特徵,從而造成人際認知的障礙。一個人表現好時,大家對他的評價遠遠高於他實際的表現。反之,一個人表現...
|
回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回饋(feedback)從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觀點言,反應之後的回饋將產生後效強化作用。從認知心理學的觀點言,回饋有助於訊息處理。從學習動機的觀點言,回饋可視之為學習動機形成的外在原因。在教學歷程中,教師可運用下述兩種方法,使學生得以在回饋中加強學習。1.口頭回饋:在教學時,教師使用最多的是口頭回饋。所謂口頭回饋(或言語反饋)(verbal feedback),是指學生在提出問題或回答問題之後,教師對他的表現所給予口頭上的讚許或批評。教師在給予學生回饋時,宜遵守以下兩個原則:其一,當學生向教師提出問題時,無論問題的性質如何,也無論問題是否合理,教師均宜先予以接受。其二,當學生回答問題時,無論他回...
|
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公制中表示度、量、衡等單位的千分之一。如:「毫米」、「毫克」、「毫安培」。
|
孟母三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孟子的母親為激勵孟子勤奮好學,曾為選擇環境而搬家三次,終於把孟子培養成一代大儒。後遂以此形容家長為教育子女,選擇良好的學習環境所花的苦心。[例]許多家長效法孟母三遷的精神,不斷搬家,為的就是給孩子一個好的學習環境。
|
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7.培養。如:「造就」、「可造之才」。
|
建構效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建構效度(construct validity)建構效度是指一個測驗能夠測量某一個理論的建構程度。在心理學上常使用建構的例子,例如:學業性向、機械理解、語文流暢、焦慮、內向外向、動機智力、情緒穩定等等,都是心理學理論的構念或假設性的概念。建構是心理學者為了分析或解釋人類的內外在行為,對個人行為特質的一種假設,然後由受測者對測驗工具所作的行為反應,據以推測其是否具有這些特質。建構效度的分析,需要從許多不同的資料來源,依據邏輯及經驗來分析。其方法與技術,通常有以下幾種:1.相關檢定:如果某測驗依據心理學或教育學的某一種理論來編製,受測者在該測驗的得分與其在效標上之得分,求兩者的積差相關,如果是正相...
|
冰清玉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品行高潔。《晉書.卷六八.賀循傳》:「循冰清玉潔,行為俗表。」《警世通言.卷二一.趙太祖千里送京娘》:「趙公玩其詩意,方知女兒冰清玉潔,把兒子痛罵一頓。」也作「玉潔冰清」。
|
回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尾同用一個詞組的修辭技巧。(註二)如:1.梁啟超<為學與做人>:「宇宙即人生,人生即宇宙。」2.蔡元培:「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 嚴式回文所謂嚴式回文,是指在語文中,刻意追求字序的迴繞,使同一語具或同一段文字可同時順獨及倒讀的修辭技巧。(註二)如:1.蘇東坡<菩薩蠻>:「離別惜殘枝,枝殘惜別離。」2.紀曉嵐<題香山大佛寺>:「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 寬式回文所謂寬式回文,是指在語文中,上句的末尾,用作下句的開頭,下句的末尾,又用作上句的開頭的一種修辭技巧。(註二)如:1.張潮<幽夢影>:「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
|
德行倫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行倫理學(virtue ethics)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是一種目的論的倫理學,揭櫫人生以追求幸福或至高善為終極的目的,重視人生價值的全面實現或完成,因此他的倫理學也被稱為「幸福論」。這個幸福只有在個人本有能力,本性的潛能都得到全面的開展時,所謂德行,就是個人本有能力的卓越化與良好人際關係的滿全,德行是幸福人生的核心,兒童應該從小就接受道德訓練,對人生的要求作出回應。他認為,只有藉由不斷行善,才能變成有德的人。我們一般談到道德教育,多半是指稱品格教育,追根溯源,實可歸功於亞里斯多德。亞里斯多德和中國儒家一樣都提倡中庸之道,無論是我們的情緒發用或行動表現,都應謹守中庸之道,而過猶不及都不可取。儒...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