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2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21.880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難起蕭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脩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1>也,相2>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3>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4>於邦內。吾恐季孫5>之憂,不在顓臾6>,而在蕭牆7>之內也。」 〔注解〕 (1) 由與求:由,仲由(西元前542∼前480),春秋魯國卞人,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弟子,性好勇、事親孝。仕衛,死於孔悝之難。富政治長才,在孔門四科中,列於政事科。求,冉求(西元前522∼?),字子有。春秋時代魯國人。為孔子弟子。性謙退,有才藝,擅長政事。魯哀公三年時成為季氏的家臣...
自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尋苦惱。《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人生一世閒,如白駒過隙,何至自苦如是乎?」《紅樓夢》第七六回:「你是個明白人,何必作此形象自苦。」
嗣往開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繼往開來」之典源,提供參考。 宋.朱熹〈隆興府學濂溪先生祠記〉(據《朱子文集.卷七八》引)自堯舜以來,至於孔孟,其所以相傳之說,豈有一言以易此哉?顧孟氏既沒,而諸儒之智不足以及此,是以世之學者茫然莫知所適,高則放於虛無寂滅之外,卑則溺於雜博華靡之中,自以為道固如是,而莫或知其非也。及先生出,始發明之,以傳於程氏1>,而其流遂及於天下,天下之學者於是始知聖賢之所以相傳之實乃出於此,而有以用其力焉。此先生之教所以繼往聖、開來學,而大有功於斯世也。 〔注解〕 (1) 程氏:指程顥、程頤兩兄弟。程顥(西元1032∼1085),字伯淳,號明道先生,宋洛陽人。為學出入於老釋,終返於六經,為一...
散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一種樂曲:(1)先秦的一種宮廷樂舞。專指六樂及小舞以外,由低級樂官所掌握的民間樂舞。《周禮.春官.旄人》:「掌教舞散樂,舞夷樂。」漢.鄭玄.注:「散樂,野人為樂之善者。若今黃門倡矣。」(2)南北朝後各種戲、樂的表演。《周書.卷七.宣帝紀》:「散樂雜戲魚龍爛漫之伎,常在目前。」《舊唐書.卷二九.音樂志二》:「散樂者,歷代有之,非部伍之聲,俳優歌舞雜奏……如是雜變,總名百戲。」
螳螂黃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遊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一現曇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曇花一現」之典源,提供參考。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貞實。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聽,當為汝說。」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佛告舍利弗1>:「如是妙法2>,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鉢華3>時一現耳。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注解〕 (1) 舍利弗: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號稱智慧第一。初從六師外道的刪闍那毗羅胝子出家,後因聽到釋迦牟尼之弟子馬勝比丘說因緣所生法的偈頌,改學...
信手拈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元.卷一四.天寧齊璉禪師》長安天寧大用齊璉禪師,上堂:「清虛之理,佛祖同歸。畢竟無身,聖凡一體。理則如是,滿目森羅事作麼生?纖塵絕際,渠儂有眼,豈在旁窺!官不容針,私通車馬。若到恁麼田地,始可隨機受用。信手拈來,妙應無方。當風玄路,直得金針錦縫,線腳不彰。玉殿寶階,珠簾未卷。正當此時,且道是甚麼人境界?古渡秋風寒颯颯,蘆花紅蓼滿江灣。」
無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無止、無盡。《戰國策.韓策一》:「夫以有盡之地,而逆無已之求,此所謂市怨而賈禍者也。」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七.如是我聞一》:「司讞者苛責無已,不亦冤乎!」
阿耨多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無上、最殊勝,為梵語Anuttara的音譯。《大智度論》卷二:「復次知世間相,非有常,非無常,非有邊,非無邊,非去,非不去,如是相亦不著清淨,常不壞相如虛空,是名知世間,復名阿耨多羅。」
迴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佛教的修行法門。修行者完成任何善行時,思惟以此善行的功德,使其達成某一崇高的理想。南朝齊.蕭子良〈淨住子淨行法〉:「十方諸眾生,所行微善業,仁孝及謙敬,慈愛柔和等,忠正修禮智,矜逮賑孤窮,如是世俗善,悉迴向佛道。」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