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5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契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憂苦。《詩經.小雅.大東》:「契契寤歎,哀我人。」晉.陶淵明〈閑情賦〉:「改所願而必違,徒契契以苦心。」
皇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皇帝的車駕。比喻國家。《楚辭.屈原.離騷》:「豈余身之殃兮,恐皇輿之敗績。」
勢不並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然的向秦稱臣,到那個時侯,秦國就可以輕易的吞併各國了。再縱觀天下局勢,各個諸侯國中,秦國對楚國最為忌,楚國的氣勢若強盛,秦國就會相對的消弱,反之,楚弱則秦強,兩股勢力互為消長,絕不會同時並存。所以,蘇秦建議威王應該聯合鄰近各國,把秦國孤立起來,如此才是求得生存的最好方法。《戰國策.楚策一》中又另有一段,描述戰國時張儀為破楚、齊、燕、韓、趙、魏六國的聯合,於是分別利誘六國與秦國親善。當遊說楚王時,他以秦、楚二強若欲相爭而無法並存,則秦必採軍事手段使楚岌岌可危作為要脅,而欲迫使楚國改與秦國聯合。其中也用到「勢不兩立」一語。後來「勢不兩立」演變為成語,用來比喻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心粗膽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為粗率、大膽,無所忌。元.石君寶《秋胡戲妻》第四折:「這廝便倚強凌弱,心粗膽大,怎敢來俺莊上。不由的忿氣夯胸膛。」也作「心麤膽大」、「心麤膽壯」。
正色直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態度嚴正,直言無諱。《晉書.卷八四.王恭傳》:「恭每正色直言,道子深而忿之。」也作「正色危言」。
劾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上奏罪狀,加以彈劾。《漢書.卷七三.韋賢傳》:「而丞相御史遂以玄成實不病,劾奏之。」《南史.卷二六.袁湛傳》:「昂依事劾奏,不權家,當時號為正直。」
貪墨之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貪汙的風氣。《明史.卷二一○.趙錦傳》:「群臣陰中之禍,而忠言不敢直陳;四方習貪墨之風,而閭閻日以愁困。」
毫無所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肆無忌
奧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義蘊精深。《陳書.卷二四.袁憲傳》:「二賢雖窮奧賾,得無此後生耶!」唐.許敬宗〈勸封禪表〉:「參三才之奧賾,驗百神之感通。」
得不償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得不償失」之典源,提供參考。 《後漢書.卷八七.西羌傳》論曰:「……自西戎作逆,未有陵斥上國若斯其熾也。和熹以女君親政,威不外接。朝議兵力之損,情存苟安。或以邊州難援,宜見捐棄;或懼疽食浸淫,莫知所限。謀夫回遑,猛士疑慮,遂徙西河四郡之人,雜寓關右之縣。發屋伐樹,塞其戀土之心;燔破貲積,以防顧還之思。於是諸將鄧騭、任尚、馬賢、皇甫規、張奐之徒,爭設雄規,更奉征討之命,徵兵會眾,以圖其隙。馳騁東西,奔救首尾,搖動數州之境,日耗千金之資。至於假人增賦,借奉侯王,引金錢縑綵之珍,徵糧粟鹽鐵之積。所以賂遺購賞1>,轉輸勞來2>之費,前後數十巨萬。或梟剋酋健,摧破附落,降俘載路,牛羊滿山。...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