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9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86.064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赤、熱烈。[例]血性男兒
紙上談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時趙國人,生卒年不詳。趙惠王時,秦昭襄王欲以十五城池,易換趙國的和氏璧,相如懷璧前往,見秦王無償城的意,乃完璧歸趙。後來在秦、趙澠池之會,智辯秦王,使趙王免於屈辱,遂封為上卿。 (6) 病篤:病勢沉重。 (7) 廉頗:戰國時趙國人,生卒不詳。為趙之名將,屢敗齊、魏等國。長平之戰,堅壁自守,秦懼不敢加兵,後趙王受秦反間計,以趙括代之,趙遂大敗。 (8) 固壁不戰:堅守壁壘,不出兵交戰。 (9) 數:音ㄕㄨㄛˋ,屢次。 (10) 趙王:此指趙國國君趙孝成王。 (11) 閒:通「間」,謠言。 (12) 趙括:戰國時趙國人,生卒年不詳。趙國大將軍趙奢之子。 (13) 將:音ㄐ一ㄤ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聚集。《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不可與爭鋒。」唐.岑參〈奉和中書舍人賈至早朝大明宮〉詩:「金闕曉鐘開萬戶,玉階仙杖擁千官。」
禮尚往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記》是儒家典籍之一,由漢朝戴聖所輯,為十三經之一,內容多是孔子的弟子及後學所記。書中所記載的,都是上古時期的禮俗儀式和儒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在《禮記.曲禮上》中提到,上古時代人心純樸,凡事沒什麼準則,只照著內心的意來行為;到了文明時代,就講究施與受間的互相往來,受到別人的恩惠,也要回報別人的恩惠。如果受到恩惠卻不報答,就不合乎禮;如果受人報答卻沒有給人恩惠,也於禮不合。人與人的關係,因為禮的作用而能保持和諧,如果沒有禮,就會發生危機。所以禮是一定要學習的。「禮尚往來」比喻別人以禮相待,也要以禮回報。
忠言逆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懇正直的規勸往往刺耳,而不易被人接受。《孔子家語.卷四.六本》:「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元史.卷一六八.許國禎傳》:「召國禎入視,世祖曰:『不聽汝言,果困斯疾。』對曰:『良藥苦口既知之矣,忠言逆耳願留意焉?』世祖大悅。」也作「逆耳忠言」。
鬼斧神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山西通志.卷二二四.藝文》引金.王思〈砥柱〉詩:「鬼斧神工砥柱開,黃流滾滾自天來。三門浪捲千堆雪,五戶灘硃萬壑雷。」
相得益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王褒〈聖主得賢臣頌〉(據《漢書.卷六四下.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王褒》引)昔賢者之未遭遇也,圖事揆策則君不用其謀,陳見悃則上不然其信,進仕不得施效,斥逐又非其愆。是故伊尹勤於鼎俎,太公困於鼓刀,百里自鬻,甯子飯牛,離此患也。及其遇明君遭聖主也,運籌合上意,諫諍即見聽,進退得關其忠,任職得行其術,去卑辱奧渫而升本朝,離疏釋蹻而享膏粱,剖符錫壤而光祖考,傳之子孫,以資說士。故世必有聖知之君,而後有賢明之臣。故虎嘯而(冽風)〔風冽〕,龍興而致雲,蟋蟀俟秋唫,蜉蝤出以陰。《易》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詩》曰:「思皇多士,生此王國。」故世平主聖,俊艾1>將自至,若堯、舜、禹、湯、文、武2...
徘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猶豫不決。《薛仁貴征遼事略》:「欲往南路,恐北有,欲往北行,恐南有,徘徊不已。」《三國演義》第九回:「王允時在帝側,聞知此言,奏曰;『臣本為社稷計。事已至此,陛下不可惜臣,以誤國家。臣請下見二賊。』帝徘徊不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忠、謹慎的樣子。唐.韓愈〈送惠師〉詩:「吾嫉惰遊者,憐子愚且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除掉。[例]去皮、去掉、去偽存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