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0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目擊證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親眼見到犯罪事件發生經過的全部或部分,且依法陳述自己所見所知的情形以證明嫌疑犯的犯罪事實成立或不成立的人。
大繆不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記》。司馬遷受刑後,他的老朋友益州刺史任少卿寫了封信給他,告訴他賢臣應有的作為。司馬遷看了後也回信,陳述對李陵之事的觀點以及受辱的經過。並說自己一向對皇帝忠心耿耿,努力做好應盡的職責,卻發生這種「大謬不然」的事,情何以堪?決定學習屈原、左丘明、孫武等古人,發憤著書,以成一家之言。「謬」是錯誤的意思,「大謬不然」指事情十分荒謬,錯得離譜。後來「大謬不然」演變為成語,就用來指大錯特錯,與事實完全不符。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安家樂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故人民之間不必因交易所需而往來。這樣的概念也呈現於漢代史書《漢書》,在論述經濟思想的〈貨殖傳序〉中陳述了士、農、工、商各行各業的人,自然而然地培養了各自的技能,其後代子孫也在適切的環境中,輕鬆學得先人所傳授的一切,大家都過著安定和樂的生活。而原文中有「各安其居而樂其業」這段話,後來「安居樂業」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生活安定和樂,而且喜好自己的職業。
故事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邱燮友在《中國歷代故事詩》中,將敘事詩分為兩類,一類是本事詩,一類是故事詩(Epic)(1)。 他認為本事詩的篇幅不長,「其『本事』是在詩之外,詩歌本身並未敘述一則完整的故事,只是讀此詩時會聯想到一則故事」,例如唐崔護的桃花詩。(2) 但本事詩因為詩歌本身並未直接陳述故事,所以有些學者認為不應當作敘事詩看待。 (3)此所謂的故事詩,名稱乃是沿用胡適所稱的故事詩,其對故事詩的解釋如下:故事詩(Epic)是屬於敘事詩的一種。詩的主題,從頭到尾,著重在鋪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寫詩的人,只站在客觀的立場,用比較自由的詩律,描寫一些民...
數學寫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達到數學寫作的目標。 書寫形式 日誌式寫作此類的寫作模式最廣泛於課堂中使用,透過日誌,可讓學生來自由陳述對於課程內容的想法,是著說說看今天課堂之所學,舉例而言而為三角形等等,或者可反映學習的狀況,如哪裡有不懂之處,或者不了解其解題的某個步驟,此些問題皆可透過日誌式寫作來清楚表達。而在學生訴說完後,一方面學生可再次思考內心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可讓老師調整上課方式與步調,使得教學更有效率與成效。 解題於解題過程中,學生可同時寫下解題過程與方式,或者運用到何種技巧與推理,透過文字的敘述,學生可檢驗自己邏輯順序是否正確,是否有哪個...
大同社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禮記.禮運》篇所陳述的和平安樂的社會,這種社會以「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為政治制度,以「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為社會制度,以「貨不必藏諸己,力不必為己」為經濟制度。
直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直接陳述。《漢書.卷八五.谷永傳》:「疏賤之臣,至敢直陳天意,斥譏帷幄之私,欲間離貴后盛妾,自知忤心逆耳,必不免於湯鑊之誅。」
補殘守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抱殘守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抱殘守缺」原作「保殘守缺」。劉歆,字子駿,為漢代學者,繼父業,整理六藝群書,編成《七略》。對經籍目錄學具卓越貢獻,為中國目錄學之始。哀帝時,劉歆建議古文經傳立於學官,博士、朝臣反對,於是他致書太常博士,極力陳述自己的主張說:幾經朝代興迭,戰火洗禮,導致現今流傳的經文內容殘缺脫落、錯誤很多。我朝開朝以來陸續發現如《古文尚書》、《逸禮》、《左氏春秋》等用古文寫的經書,應該以古文為根據,改正今文的錯誤,如果還想固守殘破不全的經文,懷著害怕蒙受個人損失的私心,沒有服從真理和勇於改正的公心,或是因為妒嫉不去考究真相,只知附和他人,隨口議論是非,難道不可悲嗎?...
移天換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兵討伐他,兩人因而伏法。但平亂後,司馬冏權勢漸大,態度日趨驕傲,也逐漸引起眾人不滿。河間王司馬顒上書陳述他的罪狀,司馬冏聽說後非常苦惱,與部屬商議該如何應對。有人建議他將權力讓出來,從事中郎葛旟聽了生氣地說:「趙庶人聽任孫秀,移天易日,當時喋喋,莫敢先唱。」意思即是指當初趙王司馬倫聽信孫秀的話,胡作非為,當時大家都在私底下談論,沒人敢發難,只有齊王身先士卒。如今河間王等人受人挑撥,反而要來對付齊王,大家應該要討伐那些進讒言的人,怎麼反而要齊王屈服他們呢?其中「移天易日」即是指當初趙王司馬倫的篡位亂政,用以比喻奸臣盜弄政權,顛倒是非,欺上瞞下,也作「移天徙日」、「移天換日」等形式。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