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4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三一年年鑑第一部-科學教學的計畫]是由美國國家教育研究學會(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NSSE)延請以鮑爾斯(S. R. Powers)為主之六位學者撰寫,於一三二年出版。撰寫此年鑑的動機是因美國當時有許多教育學者開始察覺科學教學的實務工作與科學教育之教育思想間存在著一些顯著的不一致的現象,同時在各種不同的科學學科和不同年級之課程間也缺乏統整性與連續性。當時的科學教學在小學階段強調所謂的自然研究(nature study),在中學時則是以各學科的專家們分別依其專業知識所編寫的教材來作為教學內容,而且彼此競爭,各...
舉十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任意舉出十件事,知道的就有件。形容人見多識廣、學問淵博。唐.張說〈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碑〉:「聖人之所志,聞一而反三;君子之所能,舉十而知。」
  年義務教育語文課是在中國大陸義務教育課程計畫中課時最多的一門課程,小學六年有一千六百六十六課時,初中三年有五百三十四課時,占總課時百分之二十八點。課程設置的目的是「使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基本的閱讀、寫作、聽話、說話的能力,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在教學過程中,「開拓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熱情,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社會主義思想品質和愛國主義精神。」
  小學語文課時中,各個年級每週設一課時寫字課,一、二年級每週設一課時說話課,三年級以上各年級每週設作文課。小學語文課的要求是:教學生學會漢語拼音,幫助識字、閱讀和學習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根據地質、地形,可將土地分為沙泥、澤池、沚崖、下田、中田、上田、下山、中山、上山等種。見漢.揚雄《太玄經.卷八.太玄數》。
2.大地、遍地。《文選.陸機.漢高祖功臣頌》:「重玄匪奧,地匪沉。」宋.張元幹〈賀新郎.夢繞神州路〉詞:「底事崑崙傾砥柱,地黃流亂注。」
3.地之最深處。《孫子.形》:「善守者藏於地之下,善攻者動於天之上。」《聊齋志異.卷一○.龍飛相公》:「但深在地,安望重睹天日乎!」
龍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東大街路南,原為明太祖第十三子代王府前的照壁。建於明洪武年間。由須彌座、壁身、斗栱及琉璃瓦頂構成。壁身以琉璃磚拼砌而成,條巨龍翻騰於洶湧的雲海之中。構圖栩栩如生、造型古樸,為現存龍壁中最早的一座。
2.位在北平。一在故宮內廷東六宮內,一在北海天王殿西。北海龍壁建於清乾隆年間,底座為青白玉石臺基,上有綠琉璃須彌座,座上的壁面,前後各有條形態殊異、體態矯健、奔騰在雲濤中的蛟龍浮雕。為清代琉璃結構建築中的傑作。
國公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元一二一年華盛頓會議,由中、美、英、法、日、義、比、葡、荷國所簽訂的公約。條約內容主在重申「門戶開放」原則,維持各國在我境內工商業機會的均等;並助我發展強有力的統一政府,維持領土完整及行政獨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賦指大宰設計的田地及關市等種國家的稅收。其出〔周禮〕。〔周禮.天官.大宰〕云:「(大宰)以賦斂財賄:一曰邦中之賦;二曰四邦之賦;三曰邦甸之賦;四曰家削之賦;五曰邦縣之賦;六曰邦都之賦;七曰關市之賦;八曰山澤之賦;曰幣餘之賦。」鄭司農〔注〕云:「邦中之賦,二十而稅一,各有差也。幣餘,百工之餘。」鄭玄〔注〕云:「財,泉穀也。賦,口率出泉也。今之算泉,民或謂之賦,此其舊名與?卿大夫以歲時登其夫家之眾寡,辨其可任者;國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遂師之職亦云:『以徵其財征』,皆謂此賦也。邦中,在城郭者。四郊去國百里,邦甸二百里,家削三百里,邦縣四百里,邦都五百里。此平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最古老的種數學算法,為方田、粟米、差分、少廣、商功、均輸、方程、贏不足、旁要。後據此乃有《章算術》此一數學專書。
  〔教皇格里高里世敕令〕指教皇格里高里世(Gregory IX, 1143~1241)於西元一二三一年時所頒布之保障大學教師罷教權益的敕令。在該敕令中,教師藉著罷課(suspension of lectures)方式以維持自身權利的作法,正式獲得教皇的認可;對日後中古大學師生權益的保障,有著重大的影響。
  西元一二二年時,當市民與巴黎的大學生發生一次爭端後,在巴黎主教(the bishop of Paris)默許之下,當時的國王派遣了一隊士兵進入校園從事鎮壓,許多學生因而被殺。為了抗議此次的屠殺,教師們開始停課,但並未發生什麼效果。之後他們又破壞了大學,並且有部分人士渡海至...
  法國一八四年元月二十六日公布之[高等教育法]明定高等教育以服務公眾為宗旨。對於各類高教機構之運作原則、組織結構及行政、財務、人事等管理監督都詳加規範。該法共分六篇六十條。其要點如下:
1.繼續高等教育之傳統使命:研究發展及提升國家、地區與個人三者之科學、文化、技職水準。該法增列職業傾向之養成教育任務;施教對象,從單純之攻修文憑證書或準備各類考試之青年學生,擴大接納已就業之社會人士入學修業或旁聽課程。大學應尋求與企業合作,共同設計課程,邀請專業人士參與教學、安排實習課程,兼顧基礎研究與應用。
2.高等教育仍維持「段」(cycle)制結構。各學科領域之「段」的畫分及每一...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