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7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成把、成的穀物。《說文解字.又部》:「秉,禾也。」《詩經.小雅.甫田》:「彼有遺秉,此有滯穗。」南朝梁.范縝〈神滅論〉:「豈不以僧有多稌之期,友無遺秉之報?」
孤陋寡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值。這段文字,說明了古代大學中進行教育的正確方法,應該在一切的問題與邪念萌發之前,就用禮節加以禁止約,這樣就叫做預防。而利用學生接受教育的時機,給予教導,就是合於時宜。不超越學生的程度而循序漸進的施行教育,就叫做合乎順序。讓學生互相觀察而學習彼此的長處,就是觀摩、切磋。這四種方式,就是促使教育興盛、成功的原因。如果在邪惡的念頭和罪過發生後,再加以禁止,這時的教育就發揮不了作用,容易顯得格格不入而無法克服問題。過了應該學習的時期才去學習,即使花費相當的努力也難有成就。雜亂的施教而不循序漸進,就會破壞整個知識的系統性而缺乏條理。獨自學習而沒有朋友一起切磋、研討,就會造成學識淺陋而見聞不廣。對朋友...
百折不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女,編紮頭髮,形如兩角,稱為「總角」,故用以指未成年的男女。 (3) 初紳:剛任官職。紳,古代官員在腰間的大帶。 (4) 疾:厭惡。 (5) 百折不撓:《藝文類聚》引作「有折而不撓」。 (6) 重器:國家的寶器。在此借指可貴的人才。
胸有成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反詞:手無策、心中無數、不知所措、胸中無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置於動詞後,表示動作的結。如:「到了」、「天黑了」、「吃了再走」。宋.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詞:「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2.完畢、結。如:「不了了之」、「責任未了」。《老殘遊記》第一九回:「今日大案已了,我明日一早進城銷差去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纏、綑綁。同「紮」。《水滸傳》第五回:「拽扎起下面衣服,跨了戒刀,大踏步提了禪杖,出到打麥場上。」
米珠薪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桂木,是一種專門用來觀賞的珍貴植物。「米珠薪桂」則是形容米像珍珠,柴火像桂木一樣的昂貴,此語出於蘇秦對楚王說的一段話。蘇秦是戰國時代著名的說客,據《戰國策.楚策三》載,有一次他到楚國去,等了三天才見到楚王。在與楚王談話結後,蘇秦便要辭行,楚王說:「我對您仰慕已久,您今天既然願意不遠千里而來見我,為什麼不肯留下來呢?」蘇秦回答:「你們楚國的食物比玉石還貴,柴火比桂木還值錢,您的傳令者像鬼那麼難見到,大王您更有如天帝一般,一面難求。您今天要我留下,難道要我吃玉石,燒桂木,並且靠著那些鬼以見您一面嗎?」蘇秦此話是指責楚王對他不夠尊重,並以「食貴於玉,薪貴於桂」說楚國的物價過於昂貴,根本不是一般人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拘、約。唐.白居易〈遊平原贈晦叔〉詩:「且喜身無縛,終漸鬢有絲。」《紅樓夢》第一四回:「且生得才貌雙全,風流瀟灑,不為官俗國體所縛。」
用來綑的繩子。《左傳.僖公六年》:「武王親釋其縛,受其璧而祓之。」《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信乃解其縛,東鄉對,西鄉坐,師事之。」
扶搖直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莊子是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學宗旨是要人們超越世俗的價值觀,不要去計較那些是非、大小、有用無用等的判斷,因為這些都是人為的,並非恆常不變。人們如果一味計較這些,身心就會被牢牢綁住;要學著拋棄這種種的縛,才能得到真正的放任自得,也就是莊子所謂「逍遙」的境界。為了引導人們能接受他的思想,莊子運用很多的寓言,來啟發人們。在〈逍遙遊〉中,莊子舉了一個鵬鳥高飛的寓言,說明人要先懂得「適性」,才能知道自己也有天生的長處,不會一味羨慕別人。在這個寓言中,莊子先說北海有一種鯤魚,大得不得了,後來這種魚變成了鵬鳥。鵬鳥也是大得不得了,奮飛起來的時候,張開翅膀像懸在天邊的雲。當時有一位專門記敘奇特事物的...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