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6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09.574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歐風美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歐美等西方國家所傳入的習俗或風氣。如:「在歐風美雨侵襲之下,傳統文化面臨極大的考驗。」
昆陽之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紛紛指揮士兵衝鋒,又斬敵數百千人;連續交戰數回合,漢軍都取得勝利,漢軍士氣益壯。這時劉縯圍攻宛城已有極大的進展,宛城被圍數月,城中糧食已盡,守城官軍失去了抵抗意志,並在岑彭的勸說下,宛城前陣貳嚴說開城投降漢軍,更始帝封岑彭為歸德侯,並暫時以宛城為首都。宛城已被漢軍佔領的消息,在昆陽方面的劉秀一無所知。為了給王邑軍隊心理上的壓力,劉秀派一使者向昆陽城送信,偽稱宛城已被攻下,漢軍主力正由劉縯向昆陽救援而來;劉秀又令使者故意將信掉落,讓官軍拾獲。這一計策果真奏效,使得王邑軍隊士氣低落。漢軍已連戰皆捷,更進一步堅定了必勝決心。劉...
戴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戴震2 年代3 傳略4 著作 戴震字東原。 年代生於清世宗雍正元年,卒於清高宗乾隆四十二年,享年五十五歲。 傳略幼年即展現其對考據、文字的天賦,十七歲時,師事安徽婺源的江永,位後來的考據訓詁打下極佳的基礎。曾赴北京,與乾隆時著名的考據家王鳴盛、錢大昕等人交遊。戴震早年受江永訓詁之學的影響極大,亦極用力於此學,為集樸學吳皖兩派之大成者。三十八歲時以舉人充任四庫全書編纂官。戴震雖以學問名世,但歷次赴試皆不第,後得賜同進士出身,改翰林庶吉士,乾隆四十二年卒於官。戴震生當對宋代理學反動的乾嘉時代,凡言性言理者皆受「枯薄無...
報春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種類,而此品系植株則較為低矮,約十餘公分左右,花朵自葉叢中抽出,觀賞時只見花團而不見花莖。兩品系差異極大,易於辨認。 莖報春花為草本植物,其莖多鬚根。 葉報春花之葉呈長卵形或橢圓狀卵形等,葉面上具纖毛,葉下面則有白粉或疏毛。 花報春花呈繖形花序,各輪皆具多朵花,花萼呈寬鍾狀,花冠較小,為深紅、粉紅或白色,花期大約在冬季或早春。(註2) 果報春花結球形蒴果,溫室內栽植之果期約在三到四月。 參考書目註1: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頁362,民國92年。註2:吳淑芬(1995),《花的奇妙世界:四...
領導變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響。在內框中的包括有領導者與部屬特質,除了身心狀況外,專業能力與基本工作價值觀,對於所產生之行為也有極大影響。領導者與部屬透過對領導可能產生中介效果之變項與領導行為之表現,最後產生領導效能。中介變項經研究包括組織結構(如公立與私立學校在結構上即有本質性不同)、組織溝通形式等。領導行為則回應各相關學者(如Bolman & Deal)之主張。其中如設定目標與願景、成員工作動機之激發、透過協商進行利益交換、與建構組織文化等,均是實務上之作法。至於領導效能則牽涉到組織創新程度、組織產出成果等。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領導之各變...
梅智(Johann Nepomuk Maelzel)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柏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年代,以小說方式,表達心中之悲憤情懷、呈顯時代離亂;於1961年,以筆名--鄧克保寫作《異域》,引起極大關注及迴響。60年代,柏楊以雜文方式、尖銳筆觸指出--中國的醬缸文化,並在美國發表演說。其小說與雜文在暗諷之中,揭露中國文化之病態、臺灣社會黑暗面,也隱含悲天憫人的情操於其中。柏楊說:「選擇雜文這一文學形式,是因為現代時空觀念,對速度的要求很高,而在文學領域中,雜文是最能符合這個要求。它距離近,面對面,接觸快,直接了當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1983年,始致力於《資治通鑑》白話翻譯和評論的工作,經過十年才完成。 著作...
力不逮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力不從心」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力不從心」是一種心裡想做,卻氣力不足的情況。在漢.班昭〈為兄超求代疏〉曾用到此言。東漢時,班超受皇帝之命出使西域,平定與安撫了西域五十多個國家,讓他們歸順漢朝。由於對國家有極大的貢獻,皇帝便賜他做西域都護,還封他為定遠侯,讓他駐守在西域,維繫邊界的和平。班超因此在西域一待就是三十年,一直是盡忠職守,但是到了晚年,非常想家,於是上書皇帝,希望能讓他回鄉養老。但一等三年都沒有回音,他的妹妹班昭於是寫了一封信,幫哥哥向皇帝求情,說班超在西域為朝廷效命了三十年,現在七十歲了,年老多病,體力大不如前,眼睛、耳朵都不管用了,走路還要藉助拐扙。雖然很想替國家效力...
張孝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隆興元年符離兵敗後20餘年間的社會狀況,對於南宋王朝不修邊備、不用賢才、實行屈辱求和的政策,表示了極大的憤慨。詞中寫道:"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據說當時他在建康留守席上賦此詞,張浚讀了之後深為感動,為之罷席而去(《說郛》引《朝野遺記》)。張孝祥詞中較多的是寫景寄情、因事立意之作,如〔念奴嬌〕《離思》、〔水調歌頭〕《泛湘江》,通過對江上"處處風波惡"的描繪和對屈原的吊念,表達了自己"天涯漂泊"和無辜被黜的感慨。他常常流露出一種放曠、豁達的人生態度,顯然是受到蘇軾很深的影響。如...
魂銷魄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魂飛魄散」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一)古人認為活人的身上有精氣,就是魂魄,一旦魂魄離開身體,消散無形,人就會死去。有時候人因為受到極大的刺激,變得極為慌亂,或是失去知覺,就好像魂魄暫時離開了身體,這時人們就用「魂飛魄散」來形容這種情形。在所引典源宋.劉宰〈鴉去鵲來篇〉中,形容農民受重賦苛稅之苦,弄得家徒四壁。因為無錢納稅而被處死的人很多,所以人們只要聽到烏鴉的叫聲,就知道又有人因為無錢納稅被處死,心中非常驚恐害怕,有如魂飛魄散。後來「魂飛魄散」這句成語或許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非常恐懼害怕。(二)古人認為活人的身上有精氣,就是魂魄,一旦魂魄離開身體,消散無形,人就會死去。因此「...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