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45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73.844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移情說(美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移情說是美學中重要的美感經驗學說。「移情」一詞源於德文Einfühlung和英文Empathy,也就是觀賞一形象時,將內心感情和想像投射於形象,例如見到花朵上的露珠,將「國破山河在」的悲痛投射於花的形象,使成為「感時花濺淚」。
  移情說的最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國心理學家李蒲斯(Theodor Lipps, 1851~1914),他在〔移情、內模仿與身體感覺〕(Einfühlung, innere Nachahmung und Organempfindungen)的論文中,深入分析「移情」的概念。
  李蒲斯分析移情,首先追溯美感經驗的根源,究竟是來自客觀對象,或是來自主觀...
涵容能力(同化能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繼續維持系統平衡不受破壞的先決條件下,自然或生態系統可承受來自外部或內部之最大污染負荷量稱之為系統的涵容能力。透過自然之物理、化學及生物作用,水、空氣及土壤等環境或系統均具有涵容污染負荷之能力,此一能力隨污染物之不同而異。實務上,根據水污染防治法,涵容能力是指在不妨害水體正常用途情況下,所能涵容污染物之總量(totalmass)。
尼羅河(Nile River)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統一性(單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統一性」一辭泛指任何單一的存有、非複合而成的個體實物(a single reality)。單一性(singularity)、個別性(individuality)、數字上的一(numerical one)、乃至全體性(totality),均是統一性的同義辭,至於多元性(plurality)、分歧性(diversity)等則是其反義辭。也就是說統一性是指純粹唯一,對多數或二元的否定。
  哲學上「統一性」一辭有多種用法。在西方蘇格拉底之前的哲學家中赫里克利圖斯(Heraclitus, 544~484 B.C.)最早提出「對立統一說」(Unity of Opposites):各種對立...
麥金泰(A.MacIntyre)的社群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麥金泰(Alasdair Chalmers MacIntyre) 1929年出生及受教於英國,1969年移居美國,任教於波士頓、聖母、杜克等大學並曾任美國哲學會會長。其主要著作有《德行之後》(After Virtue: A Study in Moral Theory)、《誰的正義、何種合理性》(Whose Justice? Which Rationality?)、《三種對立的道德探究》(Three Rival Versions of Moral Enquiry: Encyclopaedia, Genealogy, and Tradition)、及《依賴的理性動物》(Dependent Ra...
MacIntyre, A. (1984). After Virtue: A Study in Moral Theory. (2nd ed.). Indiana: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MacIntyre, A. (1988). Whose Justice? Which Rationality? Indiana: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MacIntyre, A. (1990). Three Rival Versions of Moral Enquiry: Encyclopaedia, Ge...
腫瘤毒鮋(玫瑰毒鮋,石頭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ynanceia verrucosa (Bloch & Schneider, 1801)
體平扁,前部寬約等於體高。頭大,形狀不規則。口大斜裂近垂直。體無鱗,皮粗厚有許多皮質突起。背鰭連續,鰭棘包埋在厚皮內,僅露出棘尖。體色多變化,通常為褐色或灰色,其間散見橘紅色的斑塊;體側有3條寬橫帶;胸鰭前後各有一條孤狀寬紋,中間及外端色淡,中型魚類,最大可達35公分。
廣泛分布於印度洋及太平洋熱帶水域。
常棲息礁區平台上,依環境不同做不同的偽裝,伺機獵食小魚或甲殼類。各鰭硬棘皆具強烈的毒性,可致人於死,是海洋中極危險的生物。
外觀醜陋,本身皮下埋有毒的腺體,一般皆不食用而做下雜魚處理,實其肉質頗佳,適合煮湯食之。偶而可在水族展示場見到其蹤跡。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鮋目(Order Scorpaen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鮋亞目(Suborder Scorpaen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鮋科(Family Scorpaenidae)
山羌(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Muntiacus reevesi (Ogilby, 1839)
本屬動物頭軀幹長64~135公分,尾長6.5~24公分,肩高40.6~78公分,體重14~33公斤;本種叉角簡單,極少分叉,毛短而軟,體背暗黃褐色,腹面為灰白色,吻端和額部為暗褐色,額部內緣至角基內側有黑色條紋,上胸部和體側為灰褐色,雄鹿上犬齒發達外露。
中國大陸南部、台灣。
喜居中低海拔山區森林或植被茂密處,離水不遠的地區,日夜都會活動,但晨昏活動較多,警覺性高,行走或覓食時仍隨時注意四周,在受驚嚇或警戒時,或是彼此聯絡時,會發出短促似犬吠的叫聲,故又名吠鹿(barking deer),其眼下腺相當發達,可塗抹於樹枝上以標示領域,食物包括草、嫩葉、嫩芽、落果等,族群密度約每平方公里1.5~2.5隻,通常單獨活動,雄羌活動範圍約20公頃,與其他雄羌活動範圍不重疊,但與雌羌活動範圍重疊,雌羌活動範約12公頃,彼此活動範圍重疊;終年可生殖,發情週期約14~21天,懷孕期約209~220天,一胎通常1仔,雌羌在密林中產仔,小羌會躲到可和母羌一起活動才出來,雌羌在 1歲以內...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偶蹄目(Order Artiodactyla)
鹿科(Family Cerervidae)
荷莫茲海峽(Strait of Hormuz)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十部樂(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制度名。唐代樂舞名。據唐六典十部樂之排列順序為:讌樂、清樂、西涼樂、天竺樂、高麗樂、龜茲樂、安國樂、疏勒樂、高昌樂、康國樂。唐太宗(西元626∼西元649)貞觀十一年至十六年(西元637∼西元642)制訂之。刪除九部伎之禮畢,改清商伎為清樂伎,增添新創之燕樂伎和西域之高昌伎,併西涼伎、天竺伎、高麗伎、龜茲伎、疏勒伎、康國伎、安國伎等合稱十部伎。貞觀十六年(西元642)十一月首次演出十部伎。演出時係從第一伎開始至第十伎依順序上演,十部伎在二部伎、教坊、梨園三種制度成立以後雖盡失光芒,然經安祿山之亂後,於德宗(西元780∼西元801)貞元十四年(西元798),十部伎又告復甦,至懿宗時(西元860∼...
《舊唐書.音樂志》、《唐代音樂史的研究》。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