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261.2237 ms
共 261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東北朝鮮文教材協作小組(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北朝鮮文教材協作小組指東北地區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朝鮮文教材協作之機構,主要任務是:商定朝鮮族中小學教材計畫,審定教材選題和發稿計畫,組織草擬部分學科的教學大綱,協商教材編譯、出版、印刷、發行等項事宜。該小組於一九七五年七月二十九日成立於吉林省長春市、在召開的第一次全體會議中,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代表十人出席。會議宣布成立東北朝鮮文教材協作小組,制訂工作章程,商定協作小組下設常設辦公機構。翌年設立辦公室。第二次全體會議於一九七八年召開,商定東北三省朝鮮族中、小學十年制(五、三、二)改為十一(五、三、三)年制,從一九七九年開始過渡,並制定相應的教學計畫。同時倡議在民族教育、教學研究、教...
|
吉林大學(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吉林大學是一所綜合大學。一九六○年經確定為國家級重點大學,隸屬國家教育委員會。校址吉林省長春市解放大路八十三號,占地二千一百七十餘畝,校舍建築總面積四十二萬平方公尺。目前,該校正在長春市西南部興建新校區。
吉林大學的前身是一九四六年創辦於哈爾濱的東北行政學院,首任院長林楓。一九四八年五月,哈爾濱大學併入後,更名為東北科學院,同年十一月遷瀋陽並恢復原名。一九五○年三月改名東北人民大學。一九五二年院系調整後,設理科三個系,文科五個系,成為東北地區第一所文理兼備的綜合大學。一九五八年八月改現名。 一九九三年九月,全校設有研究生院、經濟管理學院、法學院、中國包裝工程函授... |
統一分配(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統一分配指大陸地區在實行計畫經濟時期,由政府按計畫統一安排全部普通高等學校(包括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的制度。一九四九年以後,國家提出「統一計畫,兼籌兼顧」的方針,和學用一致的原則,把畢業生重點分配到東北重工業基地和新組建的領導機構。此為「統一分配」雛形。政務院〔關於一九五二年暑期全國高等學校畢業生統籌分配工作的指示〕正式提出,高等學校畢業生統一分配工作的基本方針,即「集中使用,重點配備」及「在適應國家建設需要的基礎上貫徹學用一致的原則」。此後直到一九八八年以前,一直堅持「由國家包下來分配工作,負責到底,妥善安排」的統一分配制度。其基本程序是:國家主管部門分別制定指令性分配計畫和調配計畫...
|
中央美術學院(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央美術學院是一所高等藝術學校;隸屬文化部。校址在北京市東城區校尉胡同五號,占地近五十畝,校舍建築面積二萬五千平方公尺。
中央美術學院的前身是國立北京美術學校,創建於民國七年(1918)四月,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國立美術學校;八年(1919)經北洋政府批准為高等學校;十一年(1922)改國立北京美術專門學校;十四年(1925)改國立北京藝術專門學校。民國十六年(1927)實行大學行政區制度時,改為京師大學校美術專門部;十七年(1928)改稱國立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十九年(1930)秋改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二十一年(1932)曾停辦;二十三年(1934)復校。抗日戰爭爆發後,該校... |
民族藝術教育(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族藝術教育」是指大陸地區以少數民族音樂藝術、舞蹈藝術、造型藝術等為內容進行的專業和業餘教育。教育方式包括:(1)專業藝術教育,主要通過各級各類藝術院校(系、班)進行,學習音樂、舞蹈、美術及其他造型藝術,以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少數民族中、高級專業藝術人才;(2)普及性藝術教育,通過普通學校設置的音樂、舞蹈、美術等課程以及課外活動進行,如組織各種興趣小組和課外話劇團、舞蹈團、合唱團(隊)、樂團等,舉辦講座、欣賞會、參觀、遊覽和參加各種社交活動等;(3)社會或家庭教育,主要通過少數民族地區廣泛開展的群眾性傳統文化藝術活動,採取寓教於樂的方式進行。
一九四九年以前,民... |
操行評定(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操行評定在大陸地區是依據一定的標準,對學生的思想品德表現,以等級和評語的形式,作出評定。一學期或一學年進行一次,一般是在學期末進行,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方法之一。
操行評定主要由班主任負責。操行評定的主要依據是培養目標、〔學生守則〕、〔日常行為規範〕和〔思想品德教育大綱〕。評定時,先組織學生自評和互評,還要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以便作出全面、客觀、公正的評價;肯定優點,指出缺點,並提出改進意見和今後努力的方向。操行等第一般用甲、乙、丙、丁,或優、良、中、差四級。 |
五育(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五育」在大陸地區是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進行「五育」,是為了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發展。
德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主要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和理想、道德、紀律教育,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和道德水平。 智育,是向學生傳授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尤其是創造性思維能力,培育學生勇於探索的精神,發展學生多方面的興趣和才能。 體育,是向學生傳授體育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經常鍛鍊身體的良好習慣,逐步提高他們的運動技術水平,... |
勞動與衛國體育制度(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勞動與衛國體育制度,簡稱勞衛制,是一九六○年代大陸實行的全民體育制度。制度中對每一個個人的體育各個方面如體能、靈巧、速度、耐力等,都有標準,分為少年級,成年人一、二、三級,及特級。小學畢業生要求達到少年級標準,中學畢業生則要求達到一級標準。
|
地區教育投入基本水準指標(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區教育投入基本水準指標包括「按人口平均地方教育經費支出」和「初等教育每生平均預算內外合計經費支出」(包含預算內事業費、預算內基建經費和預算外經費)」兩項指標。該類指標設計用於評價一九八八至一九八九年大陸各地區教育經費投入的基本水平。一九九○年後,前一指標調整歸入「地區經濟與教育發展基本指標類」,後者歸入「各級教育生均經費分析指標類」。
|
上山下鄉(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上山下鄉」係指一九六○至一九七○年代大陸地區城市青年學生(亦稱知識青年)赴農村人民公社生產隊或國營農場、牧場、林場、漁場參加農業生產勞動的運動。該運動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一九六二年至一九六四年。一九六三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要動員城市青年學生去農村和國營農場插隊落戶,參加農業生產勞動。一九六三年六月五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堅持不懈地好好組織學生參加生產勞動〕社論,指出中小學學生中只有小部分能夠升入高一級學校學習或在城市就業,絕大部分要到農村參加生產勞動。一九六二年至一九六三年期間,有十六個省市動員和組織了近十萬名城市青年學生去農村插隊落戶。一九六四年,大陸各省市去農村和...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