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口語表達能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口語表達發展亦不例外,是受多種因素影響,學者(羅秋昭,1996;林公翔,1993;胡海國,1976)提出影響口語表達能力的因素有:1. 智力的因素2. 年齡的因素3. 性別的因素4. 生理的因素5. 家庭環境因素6. 示範7. 學校因素8. 情緒與人格語文科教學包含聽、說、讀、寫等項目,其中說話所佔的份量最重,不僅語文科會大量使用「說話」技巧,其他科目的學習也都需要藉由「說話」以成之,如:問答、討論、報告等,在課堂進行中,隨時都必須使用到說話的能力;而人的一生中也無時無刻不以「說話」來達成各種目的。因此,研究如何提升學...
常態編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所有班級區分前、中、後三大段。1997年,當時教育部長吳京鑑,於後段班學生有自我放棄學習的傾向,因此提出貫徹常態編班的政策,要求各校嚴格執行。常態編班的優點在於:體現每一位學生平等受教權的教育理想;有助於學生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學生可以更容易學習到尊重、包容與合作的態度和行為。但是常態編班也有其限制,例如:學生差異過大時,教師不易兼顧學生個別差異的學習;學生異質性高,班級常規不易管理。從教育理念來看,常態編班符合教育均等的理想,在實際執行時教師所面臨因材施教、班級常規等問題,應在教師專業能力所能解決的範圍之內...
差序格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概要2 比較中國社會和西方社會3 關鍵字4 參考文獻 概要「差序格局」(或稱「差異格局」)一詞是中國社會學者費孝通所提出,用以描述中國傳統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各種遠近親疏所構成的人際格局;他形容中國傳統社會的人際關係的構成,如同在水面上投石頭時,由石頭落點由內而外產生的漣漪一般,由代表自身的圓心,由自身延伸出去,依照一圈一圈的水波遠近,來區別人群和自己的親疏。(註1) 比較中國社會和西方社會在古典社會學中,早先便有Emile Durkheim(涂爾幹)提出...
變通性評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量」(authentic assessment)一詞首先是由Grant Wiggins在1989年所提出的,他主張設計一個真實測驗(authentic test)的首要步驟為先決定我們希望學生在經過學習後所能呈現出來的確實表現(actual performances)為何(Wigginse,1989a)。一個真實評量的設計必須至少符合以下四個基本特徵:(一)評量的設計必須能真正的表現出該領域所應有的表現;(二)評量的內容需依照教學與學習的情形或過程來設計;(三)在真實評量中,自我評量所扮演的角色要比傳統測驗的角色更為重要...
自我調節學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效能因而提升,未來還會繼續設定更高的目標。這就是前瞻思考、自我反省及自我反應的能力。Bandura也提出人類有自我指導的能力,能控制引導自己的思想、情感與行動,因此個體會因為觀察或經驗到外在的結果而調整自己,此及自我調節的歷程,此歷程包含自我觀察、自我判斷及自我反應,也會對自己的情況進行自我激勵。自我效能是在自我調節歷程中,完成某一目標後,內在對自己於該領域成就所形成的批判,自我效能會影響個人選擇做出的學習行為,選擇投入學習的程度,以及面對困難時的堅持程度,也會影響個人進行高層次思考的意願。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自我調節學...
後設評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辦理下一次評鑑的參考依據。率先使用後設評鑑的是外國學者司開文(M. Scriven)於1969年所提出的「評鑑中的評鑑」(evaluation of evaluation),它是以原級評鑑(primary evaluation)為評鑑題材進行評鑑,可稱之為為二級評鑑(second evaluation)。司開文之所以倡導後設評鑑,在於認為教育消費者對於教育的決定係依評鑑教育結果(educational product)而來,而結果的品質深深影響到兒童及青少年,所以這些結果的評鑑應該是精確和無偏見的,因此需要後設評鑑來確...
不近人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合乎人之常情。[例]對方所提出的要求不近人情,我無法接受。
提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提出意見讓大家研究討論。如:「媽媽提議等外婆八十大壽時,全家人出去慶祝一下。」
2.所提出的意見。如:「你的提議將被採用。」
增強論(reinforcement_theory)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主要內容2 增強論具體應用的行為原則3 增強類型4 參考資料 主要內容強化理論是美國的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斯金納、赫西、布蘭查德等人提出的一種理論。斯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生於1904年,他於1931年獲得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博士學位,並於1943年回到哈佛大學任教,直到1975年退休。1968年曾獲得美國全國科學獎章,是第二個獲得這種獎章的心理學家。他在心理學的學術觀點上屬於極端的行為主義者,其目標在於預測和控制人的行為而不去推測人的內部心理過程和狀態。他
垃圾桶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先是由Michael Cohen, James March, Johan Olson等人於1972年提出 (Cohen, March, Olson, 1972) 。是一種一種非理性的決策模式,這種模式首先用來瞭解「無政府狀態」組織(organized anarchy)的決策過程。 *(一)由來:荷蘭有一個城市為解決垃圾問題而購置了垃圾桶,但由於人們不願意使用垃圾桶,亂扔垃圾現象仍十分嚴重。該市衛生機關為此提出了許多解決辦法。第一個方法是:把對亂扔垃...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