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4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4.585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不寒而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法不講情面,替朝廷鏟除了不少地方勢力,所以獲得賞識,官運一帆風順。義縱擔任南陽太守時,都尉寧成掌握關大權,所以為所欲為,沒人敢得罪他。義縱知道寧成的惡行後,就決定從此人開始好好整治南陽。寧成也知道義縱的手段強硬,不想得罪他,於是在義縱上任之時,帶領眾人在路旁恭敬地迎接。義縱知道寧成只是想要拉攏自己,就對他不理不睬。上任之後,義縱著手收集寧成犯罪的證據,逮捕寧成,將他家的人全部殺掉,財產也充公,致使當地的兩大富豪孔氏和暴氏,害怕自己的罪行也被義縱揭發,嚇得搬離了南陽。後來義縱又升為定襄太守。該地治安不好,所以義縱一到定襄,先將牢中兩百多名囚犯改判死刑,又將曾前往探監的親友也抓起來,說這些人企圖...
韓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徐州張建封兩節度使幕府任職。後回京任四門博士。36~49歲,任監察御史,因上書論天旱人饑狀,請減免賦,貶陽山令。憲宗時北歸,為國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歲,先從裴度征吳元濟,後遷刑部侍郎。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歷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政治上較有作為。韓愈七歲開始讀書,十三歲能寫文章,自言「前古之興亡,未嘗不經於心也,當世之得失,未嘗不留於意也」(《與鳳翔邢尚書書》)。貞元二年(786年)赴長安應試,無門第資蔭,三試不第。貞元八年(792年)始中進士。應吏部試...
彙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綜合資料,向上級呈報。《清會典事例.卷二三七.戶部.關.考覈一》:「及一年期滿,彙報銀贏虧數目。」也作「匯報」。
2.綜合資料做成的報告。如:「財彙報」。也作「匯報」。
亡命之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亡命」,改變姓名而逃亡。據《史記》記載,魏大梁人張耳年少時當過信陵君的食客,後來改變姓名,逃亡到外黃。受到外黃富人的看重,將新寡的女兒嫁他,並給了他一筆豐厚的錢,他因此得以結交各路好友,最後當上魏國的外黃令,賢能的名聲遠播,而「亡命之徒」完整的語形,見於《周書.卷三七.郭彥列傳》:「亡命之徒,咸從賦役」。意思是郭彥主張讓那些作奸犯科逃亡而來的人,都要分擔賦和徭役的工作。後來「亡命之徒」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意義慢慢轉變為比喻不顧性命作奸犯科的人。今人所用,多為後義。
休養生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政府在戰亂後,不擾民、不勞民,藉以恢復人民的元氣,培養人民的生機。唐.韓愈〈平淮西碑〉:「高宗、中、睿,休養生息。」清.昭槤《嘯亭續錄.卷二.本朝富民之多》:「本朝輕薄徭,休養生息百有餘年。」
郭懷一事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產較去年大幅下滑,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人口之經濟負擔更為沉重,面對一連串的經營困境,荷蘭當局又以增加目來修補財政缺口,荷漢關係日漸緊張。(註2)與此同時,聯合東印度公司在徵收人頭的時候又頻頻引起紛爭──徵收人員橫行霸道、敲詐勒索、藉口臨檢人頭單侵入民宅、偷竊,目罰款本已重重,這樣的衝突使漢人更加...
一條鞭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簡介2 背景3 考核制度4 經濟制度5 結論6 關鍵字7 參考資料 簡介一條鞭法是明代嘉靖時期確立的賦及徭役制度,由張居正於萬曆九年(1581年)推廣到全國。最早在餘姚、平湖二縣已實行「均徭一條鞭法」:「凡歲編徭役,俱於十甲內通融隨糧帶徵。」龐尚鵬將此法改良為一條鞭法。將過去按地、戶、丁分別徵收實行、徵發徭役的賦役制度,改為按土地、人丁徵收貨幣與白銀。一條鞭法之目的有三:簡化制,增加收入,方便徵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拖欠。如:「逋租」、「逋債」。元.周霆震〈埋怨樹〉詩:「朝旴械繫逮詞訟,夕敝鞭撲逋錢。」
韋應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想。  始萌動新煦,佳禽發幽響。嵐嶺對高齋,春流灌蔬壤。  樽酒遺形跡,道言屢開獎。幸蒙終夕歡,聊用歸鞅。 扈亭西陂燕賞  杲杲朝陽時,悠悠清陂望。嘉樹始氤氳,春遊方浩蕩。  況逢文翰侶,愛此孤舟漾。綠野際遙波,橫雲分疊嶂。  公堂日為倦,幽襟自茲曠。有酒今滿盈,願君盡弘量。 西郊燕集  濟濟眾君子,高宴及時光。群山靄遐矚,綠野布熙陽。  列坐遵曲岸,披襟襲蘭芳。野庖薦嘉魚,激澗泛羽觴。  眾鳥鳴茂林,綠草延高岡。盛時易徂謝,浩思坐飄颺.  眷言同心友,茲游安可忘。 春宵燕萬年吉少府中孚南館  始見鬥柄回,複茲霜月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繫船的石墩或鐵錨。唐.韓愈〈正議大夫尚書左丞孔公墓誌銘〉:「蕃舶之至泊步,有下碇之。」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