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00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瞭如指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論語.八佾》或問禘1>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注解〕
(1) 禘: 音ㄉ|ˋ,泛稱古代帝王、諸侯舉行的各種重大祭典。
|
高枕無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孟嘗君予車五十乘,金五百斤,西遊於梁,謂惠王曰:「齊放其大臣孟嘗君於諸侯,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強。」於是,梁王虛上位,以故相為上將軍,遣使者,黃金千斤,車百乘,往聘孟嘗君。馮諼先驅誡孟嘗君曰:「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齊王聞之,君臣恐懼,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封書謝孟嘗君曰:「寡人不祥,被於宗廟之祟,沉於諂諛之臣,開罪於君,寡人不足為也。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萬人乎?」馮諼誡孟嘗君曰:「願請先王之祭器,立宗廟於薛。」廟成,還報孟嘗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為樂矣。」 〔注解〕
(1) 狡兔有三窟:...
|
投其所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孟子.公孫丑上》(公孫丑)曰:「伯夷、伊尹何如?」曰:「不同道。……則學孔子也。」「伯夷、伊尹於孔子,若是班乎?」曰:「否。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然則有同與?」曰:「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諸侯、有天下;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是則同。」曰:「敢問其所以異?」曰:「宰我1>、子貢2>、有若3>,智足以知聖人,汙4>不至阿5>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觀於夫子,賢於堯舜遠矣。』子貢曰:『見其體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有若曰:『豈惟民哉!麒麟之於走獸,鳳凰之於飛鳥,泰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類也。聖人之於...
|
前功盡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武安君。後與應侯范雎有嫌隙,被免官賜死。
(2) 韓、魏:戰國時晉大夫韓氏與趙、魏二氏分晉,列為諸侯,韓地在今河南省中部及山西省東南部一帶,魏地在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西南部一帶,趙地在今河北省南部及山西省北部一帶。後皆為秦國所滅。
(3) 武:戰國時魏將,生卒年不詳。
(4) 藺、離石、祁:戰國時趙國都邑,在今山西省境內。
(5) 踐:用腳踩踏;通過。
(6) 梁:指大梁,戰國時魏國首都,在今河南省開封縣。 ◎2《戰國策.魏策三》秦敗魏於華,走芒卯而圍大梁。須賈為魏謂穰侯曰:「……臣聞魏氏悉其百縣勝兵,以止戍大梁,臣以為不下三十萬。以三十萬之眾,守十仞之城,臣以為雖湯、武復生,弗易...
|
不謀而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不謀而同注音︰ㄅㄨˋ ㄇㄡˊ ㄦˊ ㄊㄨㄥˊ漢語拼音︰bù móu ér tóng釋義︰猶「不謀而合」。見「不謀而合」條。
01.《漢書.卷一○○.敘傳上》:「十餘年間,外內騷擾,遠近俱發,假號雲合,咸稱劉氏,不謀而同辭。」(源)
02.宋.蘇軾〈居士集敘〉:「士無賢不肖不謀而同曰:『歐陽子,今之韓愈也。』」 參考詞語︰不謀同辭注音︰ㄅㄨˋ ㄇㄡˊ ㄊㄨㄥˊ ㄘˊ漢語拼音︰bù móu tóng cí釋義︰事先未曾約定,說出相同的話。猶「不謀而合」。見「不謀而合」條。
01.《琱玉集.卷一四.祥瑞篇》引《帝王世紀》:「諸侯不期而會,不謀同辭,皆言紂可伐。」
|
討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征伐。《史記.卷一四.十二諸侯年表》:「然挾王室之義,以討伐為會盟主,政由五伯,諸侯恣行,淫侈不軌,賊臣篡子滋起矣。」
|
天經地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根據《左傳》記載:魯昭公二十五年的夏天,叔詣和晉國趙鞅、宋國樂大心、衛國北宮喜、鄭國游吉等在黃父會盟,商討安定王室的事情。趙鞅令諸侯的大夫們給周天子輸送糧食,準備好戍守的將士,並說:「明年將要送天子回王城。」子太叔游吉進見趙鞅,趙鞅問他揖讓進退的禮節。子太叔回答:「這是儀,不是禮。」趙鞅再問:「那什麼叫做禮呢?」子太叔回答說:「我曾聽先大夫子產說過:『禮,是上天的規範,大地的準則,人民的行事依據。』天地的規範準則,人民就加以效法。」後來「天經地義」這句成語,就從《左傳》文中「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演變而出,指天地間原本如此而不容改變的道理。
|
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為其所苦。《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為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
|
窮途末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朝極盛之時,雖然統有天下,但是到了「晚節末路」,各路豪傑起義,咸陽危殆,最後滅亡,主要的原因就是宗室諸侯不肯相救。其中「末路」是指朝代的末期,引申比喻沒落衰亡,窮困潦倒的境地。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窮途末路」,用來形容無路可走,處於十分窮困的境況。
|
名正言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衛靈公死後,衛人立蒯聵(ㄎㄨㄞˇ ㄎㄨㄟˋ)之子輒,是為出公。這一年的六月,趙鞅將蒯聵納於衛國的戚地,與輒對立。直到出公五年,衛君輒始終違抗父親蒯聵,諸侯們屢次以這件事責備衛國。這時孔子門人子路等多在衛國任職,衛君輒想要請孔子主持政治。於是子路問孔子:「如果您去主政,要先從哪裡下手?」因為衛國正處於一個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名實錯亂的局面,孔子根本無意輔佐出公,所以說:「如果非做不可的話,就從正名入手吧。」並且說出「名不正,則言不順」,意思是說:名分不正,所說的話就不合道理。而孔子所講的此一席話見於《論語.子路》。後來「名正言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所做的事正當而合理...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