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15.636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以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過去、以前。如:「小妹這次的月考成績較以往進步。」晉.陶淵明〈歸去來辭〉:「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鶯鶯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而以鶯鶯遵守禮教、是個閨秀作為幌子,美化她的身分,事實上,答案已藏在文本之中了。也許元稹對化名鶯鶯的過去戀人確實有情,也有後悔的成分在,因而使他生出這樣的感嘆,其離思詩云: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他這樣刻意隱瞞鶯鶯的真實身分,其實蘊藏了多少對昔日戀人的愛與悔恨啊!這或許是元稹的難言之隱,不足為外人道也! 結語由於傳奇小說受史傳的影響頗深,因此傳奇作者往往對人物作史筆性的概括介紹,然後隨著情節的發展,逐漸描繪出具體的輪廓,如《鶯鶯傳》的開頭寫道:「貞元中,有張生者,性溫茂...
連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趕緊、急忙。《紅樓夢》第一五回:「寶玉見問,連忙從衣內取了,遞與過去。」《文明小史》第四八回:「當下白趨賢一見,連忙拿他上下仔細估量了一回,滿臉堆著笑容,讚他好品貌。」
春夢無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掛念了。 4.相似、相反詞 相似詞光陰似箭、浮生若夢 相反詞一日三秋、度日如年 5.例句春夢無痕阿!過去的光景、那熟析的聲音。老友...你尚在嗎?
不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不如。《紅樓夢》第五三回:「每年都不肯賞些體面,用了晚飯過去,果然我們就不濟鳳丫頭不成?」
不得要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月氏王被匈奴殺害後,月氏人離開故鄉,向西逃到大夏國附近,逐漸安定下來。那裡土地豐饒,民生安樂,十幾年過去後,月氏人已沒有報復匈奴的念頭了。張騫又從月氏到了大夏,希望藉由大夏得到與月氏合作的機會,卻仍無法達成目標。在那裡待了一年多也沒有進展,只好打道回府。在回程的路上,又被匈奴俘虜,滯留了一年多後,適逢單于過世,匈奴國內情況混亂,張騫才找到機會帶著妻子及一名部下逃回國。文中「不得月氏要領」,即是指張騫達到與月氏結盟的目的。後來「不得要領」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無法掌握要點或主旨。「要領」本來指「腰領」,後來轉讀為重要之「要」,遂讀四聲。
組織變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顯的威脅,若不謹慎處理將導致組織內部的猜疑和抗拒。相信變革是不需要的:組織內部認為缺乏變革需要,或過去成功的模式讓他們不想改變。相信變革不會成功:即使已發現問題所在,但認為新方案/模式可行性低。經濟威脅:涉及組織成員的工作穩定、薪資、福利。相關高成本:從事變革需要付出些成本,例如:程序改變、多付出心力、資源運用。在過渡時期表現比較差,這是由於新方法、程序尚在適應、轉換、學習,故成本和利益較難計算。害怕個人失敗:變革使一些過時的專家必須學習新事物,缺乏自信和過去...
彩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夜間也可見其蹤跡,他們為一妻多夫的鳥類,由雄鳥負責抱卵及育雛的工作;受驚嚇時會停止不動的裝死等到危險過去<註1>以昆蟲、軟體動物及甲殼類為主要食物;在台灣還可稱為普遍留鳥,從海岸線的濕地到內陸的濕作地皆可發現其蹤跡。 面臨問題築巢地點常被天敵或人類破壞,在農作地活動的彩鷸也常誤陷鳥網中喪命。<註2> 惹眼的外羽彩鷸的雌鳥羽色比雄鳥來的鮮豔及美麗且採一妻多夫制,這在鳥類世界中是較為少見的一種,且雛鳥的照顧是由雄鳥包辦,故雄鳥低調的羽色在棲息環境中更有保護色,幼鳥在孵化後會亦步亦趨的跟在雄鳥之後,等在...
生態系統觀取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個體本身即是一個系統,包含:認知、情緒、行為或生理等次系統,這些次系統也互相影響。2.個體也是過去與現在的家庭系統之一份子,進而也是更大的社會系統,例如:學校、社區或職場的一份子。3.個體的困擾問題可能來自個人內在的的病理觀,也可能來自個體與環境的不適配所導致。生態取向強調多元文化的脈絡,個體的困擾問題,要從更大的社會文化觀點來看待,所謂的「牽一髮而動全身」,個體的所有行為與所處環境,均具有相互性。助人者在探討個案問題的緣起與持續時,必須以全貌性的觀點加以了解,例如:一個小學五年級的男孩在學校惹事生非,讓老師很頭痛...
汙名化認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汙名化意識型態的認同,是為「汙名化認同」。註2 汙名化認同之於非洲地區人民居住於非洲地區人民,在經歷過去長久的殖民統治之後,內化了白人殖民者對於非洲黑人的道德與價值教化,從而發展出白人或白人文化即等於高尚的印象,而黑人或黑人文化就等於低下的心理意識與潛意識。 參考資料註1: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臺北:巨流,2009三版)。註2:謝世忠著,《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1987)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