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1.271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心滿意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劉歆(西元?∼23)字子駿,後改名為秀,字穎叔,劉向之子。為漢代學者,繼父業,整理六藝群書,編成《七略》。對經籍目錄學具卓越貢獻。
因陋就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此兩派學說時見互相攻詰對立。劉歆是西漢末年的古文經學者,為劉向之子,他繼承父志,整理群書,編成《七略》,是我國目錄學的鼻祖。當時劉歆為了支持設立古文經的學官,撰〈移書讓太常博士〉,責備太常博士,認為他們不重視古文經的價值,只在今文經的斷簡殘篇中,做分析文句的瑣碎工作,態度馬虎,不求完備,這樣即使窮盡一生也無法對經書完全通曉。後來劉歆文中的「因陋就寡」演變為「因陋就簡」這句成語,比喻遷就簡陋的現有條件去做事。
精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精通熟練。《三國志.卷二八.魏書.鍾會傳》:「及壯,有才數技藝,而博學精練名理。」《梁書.卷五一.處士傳.庾承先傳》:「九流《七略》,咸所精練。」也作「精煉」。
劉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敍事簡約,是魏晉小說的先導。劉向在典校古籍時,撰有《別錄》。後來,他的兒子劉歆以《別錄》為基礎撰成《七略》,這是中國最早的目錄學著作,原書已不存,清代洪頤煊、馬國翰、姚振宗有輯本。班固因《七略》而成《漢書•藝文志》,可從中見《七略》之梗概。原有集六卷,已佚。明人張溥輯有《劉子政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評價他自幼博覽群書,熟悉儒家經典,精通天文星象之學,非常勤奮。班...
鍾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鍾嶸2 生平3 學術思想4 著作5 評價 鍾嶸 生平 鐘嶸字仲偉,祖籍潁川長社(今河南許昌長葛縣)人。出身世族。,「好學,有思理」,精《周易》,齊代官至司徒行參軍。入梁,歷任中軍臨川王行參軍、西中郎將晉安王記室。曾經仿漢代「九品論人,七略裁士」的方式撰寫《詩品》(原名《詩評》,北宋後改稱為《詩品》),成書於梁武帝天監十二年(513年)以後,。《詩品》是他的詩歌評論專著,以五言詩為主,將自漢至梁有成就的詩歌作家,區別等第,分為上中下三品,故稱為《詩品》。《隋書·經籍志》著錄此書,書名為《詩評》,這是因為除品第之外,...
劉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23)字子駿,後改名為秀,劉向之子。為漢代學者,繼父業,整理六藝群書,編成《七略》。對經籍目錄學具卓越貢獻,為中國目錄學之始。
抱殘守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抱殘守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抱殘守缺」原作「保殘守缺」。劉歆,字子駿,為漢代學者,繼父業,整理六藝群書,編成《七略》。對經籍目錄學具卓越貢獻,為中國目錄學之始。哀帝時,劉歆建議古文經傳立於學官,博士、朝臣反對,於是他致書太常博士,極力陳述自己的主張說:幾經朝代興迭,戰火洗禮,導致現今流傳的經文內容殘缺脫落、錯誤很多。我朝開朝以來陸續發現如《古文尚書》、《逸禮》、《左氏春秋》等用古文寫的經書,應該以古文為根據,改正今文的錯誤,如果還想固守殘破不全的經文,懷著害怕蒙受個人損失的私心,沒有服從真理和勇於改正的公心,或是因為妒嫉不去考究真相,只知附和他人,隨口議論是非,難道不可悲嗎?...
保殘守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抱殘守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抱殘守缺」原作「保殘守缺」。劉歆,字子駿,為漢代學者,繼父業,整理六藝群書,編成《七略》。對經籍目錄學具卓越貢獻,為中國目錄學之始。哀帝時,劉歆建議古文經傳立於學官,博士、朝臣反對,於是他致書太常博士,極力陳述自己的主張說:幾經朝代興迭,戰火洗禮,導致現今流傳的經文內容殘缺脫落、錯誤很多。我朝開朝以來陸續發現如《古文尚書》、《逸禮》、《左氏春秋》等用古文寫的經書,應該以古文為根據,改正今文的錯誤,如果還想固守殘破不全的經文,懷著害怕蒙受個人損失的私心,沒有服從真理和勇於改正的公心,或是因為妒嫉不去考究真相,只知附和他人,隨口議論是非,難道不可悲嗎?...
心愜意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劉歆(西元?∼23)字子駿,後改名為秀,字穎叔,劉向之子。為漢代學者,繼父業,整理六藝群書,編成《七略》。對經籍目錄學具卓越貢獻。
輯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章名。漢劉歆撰。七略之一,為群書之總要。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