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47.42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曲突徙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宣帝並沒有採納他的意見。後來霍氏果然因陰謀造反遭到滅族,所有鎮壓有功的人都受到獎賞,只有徐福沒有得到任何表揚。有人便替徐福打抱不平,上書給皇帝說:「有一戶人家的灶,煙囪是直的,旁邊又堆著柴火。客人看見了,便勸那家的主人把煙囪改成彎的,然後把柴火移開,以免發生火災。但是主人並沒有採納他的建議。後來,那家果然因此發生火災,鄰居都趕來救火。火災撲滅之後,主人為了表示感謝,便擺設宴席,招待那些幫忙救火的人,唯獨沒有邀請最先提醒他預防火災的客人。如果他一開始就接受那位客人的建議,做好預防措施,也就不會發生火災,所以他最應該感謝的,其實是那位客人。相同地,如果皇上接納徐福的建議,事先壓制霍氏,那麼朝廷也就...
故步自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酒器打破,做這樣地自我限制,不過是忌口,但心裡還是想著它,又有什麼用?」庾闡回答說:「人生下來時沒有任何欲望,但後來欲望慢慢養成,都是受到周圍物的影響。如果把這些誘因剷除,心就不會蠢蠢欲動。心能靜得下來就會快樂,不會受到欲望的干擾。所以忌口不只是忌口而已,也能忌心。」朋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連連稱是。這裡的典源用了「自封」。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故步自封」,用來指安於現狀,不求進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數(Number)(註2)1.1 數的發展(註2)1.2 平方數與立方數1.3 開方1.4 分數1.5 正數與負數(註1)1.6 關鍵字1.7 參考書目 數(Number)(註2)任何事物量存在的多少為數。數是人們認識事物的開始,早在原始社會,人類在與自然界的萬事萬物打交道的過程,就有了數字的概念。數字的概念最初是由1、2、3….這樣的自然數開始的。考古證據顯示,人類用骨頭當計數工具。最古老的是一根猩猩的骨頭,上面劃了29到刻痕,這可能是紀錄月亮圓缺的紀錄,很像納米比亞目前仍在使用的「曆杖」。 數的發展(註2)西...
水到渠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傳燈錄.卷一二.仰山南塔光涌禪師》。 (2) 經畫:策畫安排。 (3) 胸中都無一事:指無須煩惱任何事情。〔參考資料〕 《景德傳燈錄.卷一二.仰山南塔光涌禪師》仰山南塔光涌禪師。僧問:「文殊是七佛師,文殊有師否?」師曰:「遇緣即有。」曰:「如何是文殊師?」師豎拂子示之。僧曰:「莫這個是麼?」師放下拂子,叉手。問:「如何是妙用一句?」師曰:「水到渠成。」問:「真佛住在何處?」師曰:「言下無相,也不在別處。」
Marcia的四類認同狀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 迷失型認同(identity diffusion):屬於迷失型認同的青年沒有一定的職業方向,對任何意識型態都不投入。對於未來的目標和方向,幾乎沒有什麼進展。我們也許經歷過認同危機,但即便如此,他們仍未能解決此危機。3. 未定型認同(moratorium):處於未定型認同狀態的青年開始試驗不同的職業和意識型態,但尚未做最後的投入。這些個體正處於認同危機當中,而且正在檢驗人生不同的選擇。4. 定向型認同(identity achievement):定向型認同是一種堅實統整的認同狀態。此時的青年對自己的職業和意識型態已經...
肆無忌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記》是儒家典籍之一,由漢朝戴聖所輯,為十三經之一,內容多是孔子的弟子及後學所記。書中所記載的,都是上古時期的禮俗儀式和儒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在《禮記.中庸》中,孔子說君子有德行,經常奉行中庸之道,行事不偏不倚,既不會太過,也不會不及;小人則反其道而行,任意妄為,沒有任何忌憚。後來「肆無忌憚」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恣意妄為,毫無顧忌。
高瞻遠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注音2 解釋3 出處4 典故5 補充6 實例7 參考資料 注音ㄍㄠ ㄓㄢ ㄩㄢˇ ㄓㄨˇ 解釋比喻一個人的眼光很遠大。 出處漢·王充《論衡·別通篇》 典故夫閉戶塞意,不高瞻覽者,死人之徒也哉。 補充相似詞:手眼通天 力大無窮 實例做任何事情不能只關心眼前,要有高瞻遠矚的胸懷。 參考資料http://tw.18dao.net/%E6%88%90%E8%AA%9E%E8%A9%9E%E5%85%B8/%E9%AB%98%E7%9E%BB%E9%81%A0%E7%9F%9A
出類拔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宰我、子貢、有若都是孔子的弟子,在他們眼中,孔子是個偉大的聖人。宰我認為孔子的賢能遠超過堯舜。而子貢則認為沒有任何的人、事可以逃過孔子的細微觀察,孔子從先王所創作的制度中,就知道他們所推行的政事;聽聞先王所制定的禮樂,就可以知道他們所傳承的道德。有若認為孔子之於一般人類,就如麒麟對於一般走獸,鳳凰對於一般飛鳥,泰山對於低矮的小土堆,河海對於路上的流水,雖然都是同類,卻遠遠的超越他們而大有差別。換言之,孔子與一般的人民,雖也是同類,但在才學、德行各方面卻都遠遠的超出其同類,而特立挺拔於同群之中,自有人類以來,再也沒有比孔子更偉大的了。後來「出類拔萃」這句成語,就從《孟子.公孫丑上》中的「出於其類...
同仇敵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讓樂工演唱《湛露》和《彤弓》,寧俞一聽就知道。這是周天子對諸侯恩賜、褒獎時的宴樂。為此,他在席間不作任何答謝之辭。文王對寧俞在席間表示沉默不理解。宴飲完畢後,命人私下詢問他是什麼原因。寧俞回答說:「當年諸侯以周天子對敵人的憤恨為同恨,所以為天子獻上戰功。天子為了酬謝諸侯,在酒宴中賜彤弓, 賦《湛露》,這是應該的。但如今我們衛國來到魯國表示友好,大王學天子賜諸侯的禮節,也命樂工演唱《湛露》和《彤弓》。在這種情況下,我只好沉默不言了。」 「敵愾」這個詞就來源寧俞說的話。 四、相似相反詞 1. 相似詞戮力同心合力攻敵2. 相...
強弩之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絲都無法穿透;也像是強勁的風勢到結尾時,連一根羽毛都無法吹動。若以如此軍力去對抗以逸待勞的匈奴,沒有任何勝算。朝中其他大臣聽了韓安國的一番論述,都紛紛附和,於是漢武帝便與匈奴結下了友好之盟。後來「強弩之末」這句成語,就從《史記》文中「彊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原本強大的力量已經衰竭,不能再發揮效用。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