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97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伊底帕斯情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希臘神話中伊底帕斯殺父娶母的故事,被佛洛伊德引用,用以形容男童愛戀母親排斥父親的心態。心理學上特將它作為「戀母情結」的代稱。參見「戀母情結」條。
|
伊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商代伊尹與周代呂尚。二人皆為輔佐君主的賢臣。唐.杜甫〈詠懷古跡〉詩五首之五:「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明.沈采《千金記》第二齣:「自愧才兼文武,慚非伊呂之儔;胸有甲兵,頗讓孫吳之術。」
|
伊斯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伊斯蘭,我國通稱回教,又名清真教、開天古教等。為七世紀興起於阿拉伯半島的一神教。伊斯蘭原義為「順從」、「和平」,信奉伊斯蘭的人稱為 「穆斯林」(Muslim─即回教徒)。目前全世界穆斯林超過十億人,介布在近百個國家和地區,在中東、北非、東南亞地區較為集中。聯合國中回教國家已超過五十個。我國穆斯林人口,據民國三十三年國民政府主計處統計局正式發表之數字為四千八百一十萬零四千二百四十人,散布於全國各省區,占當時全國人口(約四億六千五百五十萬人)十分之一強。清真寺共四萬二千三百七十一座,穆斯林最多的省分為河南、東北九省、河北、新疆,占百分比較高者為新疆、青海、寧夏、甘肅等省,目前臺灣穆斯林約有五萬...
|
伊拉斯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523年的伊拉斯謨,小漢斯•荷爾拜因的作品德西德裡烏斯•伊拉斯謨(Desiderius Erasmus,又譯艾拉斯默斯,史學界俗稱鹿特丹的伊拉斯謨),生於約1466年10月27日,卒於1536年7月12日),是中世紀尼德蘭(今荷蘭和比利時)著名的人文主義思想家和神學家。伊拉斯謨是一個用“純正”拉丁...
|
伊能嘉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伊能嘉矩(いのう かのり( Inō Kanori) 1867~1925),著名的日本歷史學、人類學者。 生平伊能嘉矩,字朋卿,別號梅陰、蕉鹿夢,日本岩手縣遠野市人。從小喜歡閱讀漢學、歷史書籍,23歲赴東京,在出版業上班,開始對人類學產生興趣。3年後伊能嘉矩加入東京人類學會,師從坪井正五郎(1863~1913);為了了解鄰國,也開始學習中文、韓文。(註1)明治28年(1895)...
|
木乃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埃及人用防腐藥品所保存之不壞的屍體。為英語mummy的音譯。也譯作「木默」。
|
伊拉斯莫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466~1536)荷蘭作家及哲學家。生於鹿特丹(Rotterdam),早年曾任神職。西元一五○○年,開始攻讀希臘文,一五○五年編訂出版希臘語新約全書,對宗教改革影響頗大。曾力攻中世紀思想的黑暗,為人文主義運動的先驅。著有《諺語集》、《對話錄》、《愚神禮讚》、《自由意志論》、《學問方法論》、《兒童教育論》等。
|
伊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約西元前619~前564)希臘寓言作家。相傳形體殘廢,初為奴隸,曾在各地流浪,後始取得希臘公民資格。所著《伊索寓言》,流傳迄今,有名於世。
|
喬伊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詹姆斯·奧古斯丁·阿洛伊修斯·喬伊斯(James Augustine Aloysius Joyce,1882年2月2日-1941年1月13日),愛爾蘭作家和詩人,20世紀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代表作包括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1914)、長篇小說《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1916)、《尤利西斯》(1922)以及《芬尼根的蘇醒》(1939)。生平喬伊斯出生於都柏林近郊拉斯加地區的一...
|
鄧肯,伊莎朵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她是美國的舞蹈家和教育家,被譽為現代舞之母,1877年生於舊金山。在學習了三節芭蕾課之後,她發出芭蕾一點都不美的論點,1883-1887年決定按照自己的方式,師法大自然起舞,並在社區教舞維生。1896年參加奧古斯丁.達利(Augustin Daly)的劇團,首次登台扮演芭蕾舞劇《仲夏夜之夢》中仙女的小角色。1897年到倫敦在一些貴族家庭或藝廊發表個人作品,曾配合孟德爾松《春之頌》的音樂表演了獨舞。1900年在巴黎她發現了一條運動法則,她認為一切動作的原動力起源於胃後方的太陽神經叢,她說這種原動力就是心靈的反映。往後她創辦舞蹈學校的精神,就是根植在這種發現的基礎上。接著跟隨洛依.富勒(Lo...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詹宏志譯《死亡與童女之舞》1977、田景遙譯《美國的舞蹈》1974。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