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01.059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楚囚對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采納了文子的意見,放了鐘儀。鐘儀回到楚國後,如實向共王轉達了晉國願意與楚國交好的意願,並建議兩國罷戰休兵。共王采納了鐘儀的意見,與晉國重歸於好。鐘儀愛國的故事,對後世影響是很大的。王粲在《登樓賦》中對鐘儀大加贊賞。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炯在《和劉長史答十九兄》詩中,還把“鐘儀琴”與漢代著名的愛國者蘇武的“蘇武節”相提並論:“鐘儀琴未奏,蘇武節猶新”,字裏行間流露出對鐘儀那種大義凜然,不顧個人安危,深切懷念故國的愛國情操的深情贊頌。 4.相似、相反詞 相似詞楚囚相對 牛衣對泣 新亭對泣 相反詞<<無>>
端木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魯國人,故命子貢說之。端木賜先說服齊國田常,讓其同意棄魯國攻吳國,又說吳王棄越國攻齊,最後說服晉國休兵御齊。最終吳敗齊,而田常亂。吳復攻晉,為晉所敗。越勾踐趁勢滅吳而霸。所謂: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也因此而聞名於諸侯。 評價  孔子的得意門生,「受業身通」的弟子之一。他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幹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衛兩國之相。他還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魯兩國之間,富致千斤。  在春秋政壇上,端木賜也是一位重要人物,曆任魯、衛諸國宰相,曾經游說吳國,出師敵齊以存魯。 參考資料http://...
正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古代改朝換代時新立帝王頒行的新曆法,後亦泛指曆法。《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漢興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內脩法度,封禪,改正朔,易服色。」《二刻拍案驚奇》卷六:「士誠原沒有統一之志,只此局面已自滿足,也要休兵。因遂通款元朝,奉其正朔,封為王爵,各守封疆。」
不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不可。《武王伐紂平話》卷下:「二人又諫曰:『大王休兵罷戰,不合伐紂,恐大王逆也。』」
鷸蚌相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鷸蚌相爭」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時代,七雄並立,互相征戰不休。有一次,趙惠王打算攻打燕國,有個叫做蘇代的謀士,認為兩國互相戰爭,必然生民塗炭,又擔心燕、趙兩敗俱傷,最後都會被趁機坐大的秦國併吞,就代替燕國遊說趙惠王,希望他能夠停戰。蘇代見到趙惠王,並沒有直接請他休兵,反而說了一個故事︰「大王啊,我到貴國途經過易水時,看到一隻蚌,正把殼打開在河邊晒太陽。這時飛來一隻鷸鳥,伸出長長的喙去啄蚌的肉。受到驚嚇的蚌立刻合攏雙殼,把鷸的喙給夾住了。鷸說︰『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被太陽給晒死!』蚌也不甘示弱地說︰『如果你今天嘴拔不出去,明天嘴也拔不出去,很快你也活不了。』雙方爭執...
鷸蚌相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鷸蚌相爭」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時代,七雄並立,互相征戰不休。有一次,趙惠王打算攻打燕國,有個叫做蘇代的謀士,認為兩國互相戰爭,必然生民塗炭,又擔心燕、趙兩敗俱傷,最後都會被趁機坐大的秦國併吞,就代替燕國遊說趙惠王,希望他能夠停戰。蘇代見到趙惠王,並沒有直接請他休兵,反而說了一個故事︰「大王啊,我到貴國途經過易水時,看到一隻蚌,正把殼打開在河邊晒太陽。這時飛來一隻鷸鳥,伸出長長的喙去啄蚌的肉。受到驚嚇的蚌立刻合攏雙殼,把鷸的喙給夾住了。鷸說︰『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被太陽給晒死!』蚌也不甘示弱地說︰『如果你今天嘴拔不出去,明天嘴也拔不出去,很快你也活不了。』雙方爭執...
鷸蚌相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鷸蚌相爭」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時代,七雄並立,互相征戰不休。有一次,趙惠王打算攻打燕國,有個叫做蘇代的謀士,認為兩國互相戰爭,必然生民塗炭,又擔心燕、趙兩敗俱傷,最後都會被趁機坐大的秦國併吞,就代替燕國遊說趙惠王,希望他能夠停戰。蘇代見到趙惠王,並沒有直接請他休兵,反而說了一個故事︰「大王啊,我到貴國途經過易水時,看到一隻蚌,正把殼打開在河邊晒太陽。這時飛來一隻鷸鳥,伸出長長的喙去啄蚌的肉。受到驚嚇的蚌立刻合攏雙殼,把鷸的喙給夾住了。鷸說︰『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被太陽給晒死!』蚌也不甘示弱地說︰『如果你今天嘴拔不出去,明天嘴也拔不出去,很快你也活不了。』雙方爭執...
成敗利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成功失敗與順利挫折。三國蜀.諸葛亮〈聞孫權破曹休兵東下關中虛弱上言〉:「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明.焦竑《玉堂叢語.卷一.行誼》:「人之毀譽欣戚,事之成敗利鈍,己之死生禍福,皆所不顧也。」
奉其正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使用對方的曆法,即投降。《二刻拍案驚奇》卷六:「士誠原沒有統一之志,只此局面已自滿足,也要休兵。因遂通款元朝,奉其正朔,封為王爵,各守封疆。」
烽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敵人來犯,燃火示警,夜間舉火為烽,白天燔煙為燧。漢.桓寬《鹽鐵論.本議》:「故修障塞,飭烽燧,屯戍以備之邊。」宋.張孝祥〈六州歌頭.長淮望斷〉詞:「干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