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包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包含、總括。如:「你支付的這個金額,已經包括了稅金。」晉.左思〈吳都賦〉:「包括干越,跨躡蠻荊。」《三國演義》第一一○回:「文帝、明帝有包括宇宙之志,併吞八荒之心。」
處心積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千方百計,挖空心思,絞盡腦汁,費盡心機,想方設法反義:無所用心辨似: 「處心積慮」及「挖空心思」都有極度用心的意思。 「處心積慮」側重於費時蓄意謀劃,或帶貶義;「挖空心思」側重於極力思考,無貶義。 處心積慮 挖空心思 辨似例句 ○ ㄨ 他~地想併吞對方公司,擴充自己的實力。 ㄨ ○ 這是我~才寫出來的文章,你要認為不好,我也沒轍了。 「處心積慮」及「千方百計」都有費盡心思的意思。 「處心積慮」側重於費時蓄意謀劃;「千方百計」側重於想盡各種辦法。 處心積慮 千方百計 辨似例句 ○ ㄨ 他為了謀取龐大家產,這些年來一直是~,從來都不曾有過放棄的念頭。 ㄨ ○ 為了解決眼前的儺題,他...
仰人鼻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袁紹起兵討伐,有不少人歸附他。袁紹的根據地在渤海郡,附近的冀州刺使韓馥見袁紹的勢力漸長,害怕袁紹會來併吞,對他有所戒心,常縮減糧援,想以此削弱袁紹的兵力。後來,韓馥的屬下麴義造反,他出兵鎮壓失敗,袁紹想藉機和麴義結盟,共同對抗韓馥。但謀士逢紀卻勸他說:「要做大事,必須要有更多的資源。冀州地廣物豐,為首的韓馥生性怯懦、才能平庸,不如想辦法把它奪過來吧!」逢紀並建議袁紹鼓動北方的公孫瓚帶兵南下,韓馥一定嚇得手足無措,再派人去向他遊說,分析目前情勢對他不利,而袁紹有才幹,不如把冀州讓給他,既可保全性命,又可以得到讓賢的美名。果真韓馥聽了說客的話,答應將冀州讓給袁紹。韓馥的部下聞訊趕緊勸阻說:「我們冀...
脣亡齒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左傳.僖公五年》載:春秋時代,晉國與虞、虢兩個小國相鄰,晉國一直想併吞這兩個小國。晉獻公計劃先攻打虢國,於是派人送良馬和玉璧給虞國,希望能夠借道攻打虢國。虞國受到誘惑,答應了晉國,晉國因此很快地攻下虢國的一個都城。過了三年,晉國又再度要求虞國借道以便攻打虢國,虞國大夫宮之奇極力勸諫虞公不要答應,他說:「虢國是虞國的屏障,兩國互為表裡,如果虢國滅亡了,虞國必然也會跟著滅亡。我們不能開啟晉國侵略野心,更不能輕忽的引進外國的軍隊。一次已經太過分了,怎麼可以再有第二次呢?諺語所說『頰骨和牙床互相依存,就像是沒有了嘴脣,牙齒就會寒冷』的道理,指的就是虞國和虢國的情況。」但是虞公不聽從規勸,認為晉國不...
螳螂捕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醒世姻緣傳》第五七回:「晁無晏併吞了晁近仁的家財,正當得意快活之時,那曉得鑽出一個奚篤的老婆郭氏來,不惟抵盜的他財物精光,且把個性命拐得了去。這真是螳螂捕蟬,黃雀隨後。」
野心勃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狂妄非分之心或遠大的企圖。[例]我看董事長野心勃勃的想併吞其他公司。
吞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吞沒、併吞、吞併、吞吃
體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具是竹板,受刑人脫掉褲子,光著屁股,捆綁在刑臺上,打屁股。(參見吳濁流小說《陳大人》)1910年日本併吞朝鮮後,在1912年發布《朝鮮笞刑令》和《朝鮮笞刑令施行規則》,在日治朝鮮半島施行笞刑,1920年4月1日,大正天皇頒布《朝鮮笞刑令廢止制令》,明令廢止笞刑。科處3個月以下自由刑、或100元以下財產刑的犯罪,得易科處以笞刑。1日拘留或1元罰金易科1下笞刑。打屁股。限打16歳以上60歳以下的男性朝鮮人。刑前和執行中都要醫師會診,確認身體狀況。每次不能超過30下。日本各殖民地的笞刑行刑過程不公開(英國各殖民地、前殖民地的笞...
六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上下和東南西北。《莊子.齊物論》:「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後指天地、宇宙或天下、人世間。漢.蔡琰〈胡笳十八拍〉:「若我怨氣兮浩於長空,六合雖廣兮受之應不容。」南北朝.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序〉:「是知併吞六合,不免軹衟之災,混為一車書,無救平陽之禍。」
精緻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或要求學生將這些事件比擬為一個朋友借了腳踏車卻不歸還。這樣做的話,可以幫助學生瞭解美國對德州和加州的併吞。在討論一篇故事或小說時,老師也可以屢次請學生停下來想像:現在正進行的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將會發生什麼事?這樣可以幫助他們精緻化,而有助於他們對教材瞭解。精緻化可以當做是一種技巧來教導,以幫助學生理解他們所閱讀的內容。 關鍵字中文: 精緻化英文: Refined 參考書目Robert E. Slavin(2005)。教育心理學,頁125。台灣培生教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