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7.593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不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不足夠、不滿足。《老子》第七七章:「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三國演義》第五四回:「今倚勢力,占據六郡八十一州,尚自貪心不足,而欲併吞漢土。」
羽毛未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博,又有天然屏障,可說是天府之國。加上大王您又是賢君,士兵人民眾多,只要好好利用這些有利的資源,必能併吞所有諸侯,稱霸天下。」秦惠王聽了蘇秦的話說:「我曾聽說,一隻鳥在羽毛還沒長豐滿之前,不可以高飛;一個國家在法令還沒有制定之前,不可以嚴刑處罰;在照顧還不夠時,不可以派使百姓做事;在政教還推動不順的時候,不可以交付大臣其他任務。今天先生你遠道來向我建言,我很感激,但目前條件尚未成熟,改日再向你請教。」蘇秦在秦國耗費了所有資財,上書十多次,但都不被採納,只有無奈的返家。後來「羽毛未豐」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毛羽不豐滿者」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勢力或能力不夠雄厚,還不足以獨當一面。
雞口牛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致贈了不少車輛、黃金、碧玉以及錦繡等財寶給他。韓國在當時是比較小的國家,因懼怕曾被兵強國盛的秦國所併吞,正準備委曲求全,接受臣服於秦的屈辱條件時,蘇秦為了實現他的「合縱抗秦」的策略,便向韓王遊說道:「韓國物產豐饒,兵精糧足,勇士又多,為何會如此懼怕秦國呢?」如果大王真要割地求和,臣服於秦,我認為以秦王貪得無饜的個性,最後韓國還是會被秦國給吞掉的。俗話說:「寧願小為雞口,受人尊重,也不願大如牛後,卑賤受辱。(原文:寧為雞口,無為牛後。)」賢明如大王,在這種情形下,卻打算向秦王拱手稱臣,如此豈不被人譏笑為自甘牛後嗎?」韓王...
城下之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城下之盟」原意是:敵國軍隊兵臨城下,抵擋不住,被迫與敵人簽訂的和約。《左傳.桓公十二年》有一段記載:春秋時期,勢力強大的楚國常併吞周圍小國,藉以擴張自己的勢力。桓公十二年,楚王派兵攻打絞國,楚軍在絞國南門外駐守,但絞國人堅決不出城門,所以一時之間無法攻下。為了誘出絞國人,楚軍故意派不帶武器的人到北門外打柴,絞國人果然中計,出城抓了三十個楚人回去,第二天更加大膽,出城追到山裡去抓打柴的楚國人。沒想到在回程時,中了楚軍的埋伏,打了大敗仗,只有被迫簽下喪權辱國的「城下之盟」。後來「城下之盟」泛指被迫簽訂的屈辱性條約。如《宋史.卷二八一.寇準列傳》:「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澶淵之舉,是城下之盟也。...
吐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代分布在大陸地區青藏高原的少數民族,即現今的藏族。唐初併吞諸羌,雄霸一方,是唐朝主要的邊患。唐先後以文成、金城二位公主和親,除鞏固彼此關係,也帶動雙方的經濟和文化交流。[例]唐朝貞觀年間,文成公主下嫁吐蕃君長,中國文化及佛教開始傳入西藏。
席卷天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征服、統一天下。《文選.賈誼.過秦論》:「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白蓮教之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這時清朝的正規軍已經沒有什麼戰力,常常是「賊來不見官兵面,賊去官兵才出現。」而掌權的和珅及其部將趁機併吞軍款、謊報軍情,叛軍的勢力因此不斷擴大。清廷後來靠了各地仕紳領導的地方武力與「堅壁清野」的策略,切斷各地叛軍的資源,這次蔓延五省、遷延九年的亂事才得以平定。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白蓮教之亂 參考資料張元、李孝悌/著。簡明中國歷史。頁251-253。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殺人如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麻」是一種植物,經常扭結紛亂,因此多用來形容事物的繁多,如「密密麻麻」。《史記.卷二七.天官書》中記載戰國末年,秦國向東擴張,併吞六國,之後又驅逐外族,連年征戰下,「死人如亂麻」。就是指秦國發動戰爭而死亡的人數,像亂麻一樣多得數不清。後來則有「殺人如麻」這句成語,形容殺的人像亂麻一樣多。如唐.陳子昂〈諫刑書〉二首之一:「遂使兵部尚書樊子蓋專行屠戮,大窮黨與,海內豪士,無不罹殃。遂至殺人如麻,流血成澤,天下靡然思為須霺。」後世也有用其他容易生長且數量很多的植物來形容,如「蒿」、「草」等,像宋.蘇軾〈朱亥墓誌〉:「世之勇夫,殺人如蒿。及其所難,或失其刀。」 以及清.李伯元《南亭筆記》卷七:「劉暴...
怛羅斯之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Tazi」。在阿拉伯的侵略下,波斯大部分領土皆已喪失,靠中國勉強維持住生命。武后時,波斯終為大食所併吞。卑路斯流亡中國,死於唐地。許多波斯人也移居中國。於是,中國和大食開始互相接壤,並為爭奪中亞(西土耳其斯坦)發生衝突。天寶九年,(西元七五零)唐朝河西節度使高仙芝(朝鮮人)虜石國國王而還,而且不時凌虐石國國王。石國位於現在蘇聯烏茲別克共和國的首都塔什干。塔什干在土耳其語中是石頭的意思。被俘的石國王子逃亡後,向鄰近國家陳述高仙芝的暴行。各國都暗地向大食(黑衣大食)求助,並隨大食源軍攻擊唐軍。高仙芝率領胡漢軍三萬人,討伐阿...
負薪救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抱薪救火」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戰國策.魏策三》記載:戰國時期,七雄各自稱霸一方。後秦孝公因重用商鞅,變法圖治,國勢轉為強大。秦王一直想將其他六國併吞,統一天下,所以不斷地向各國出兵征伐。魏國在華陽之戰被秦軍打敗,魏國派段干子為代表,打算割地與秦國講和。但是孫臣認為不妥,對魏王說:「那些臣子慫恿您割地給秦國,是要用割地的方式討好秦國,不要入侵魏國。但這個作法對貪婪的秦國是行不通的。拿土地去討好秦國,就有如抱著木柴去救火,木柴沒燒光前,火是不會熄滅的。您的土地有限,秦國的慾望卻無限,總有一天魏國的土地會被秦國併吞的。」魏王雖然覺得孫臣說的很有道理,但還是擔心秦國不悅,仍舊割地討好...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