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6.528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觸即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箭在弦上,劍拔弩張反義:相安無事辨似: 「一觸即發」及「劍拔弩張」都可用來形容形勢非常緊張。 「一觸即發」衝突隨時會發生,側重於形容局勢的緊繃;「劍拔弩張」已在備戰狀態,側重於形容氣勢的逼人。 一觸即發 劍拔弩張 辨似例句 ○ ㄨ 這場貿易戰,大有~之勢。 ㄨ ○ 雙方就這樣~地對峙著,誰也不肯先讓步。
腦滿腸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進言說這一切都是士開從中挑撥造成的,於是設計殺了士開。這時身邊的人又逼迫他領兵造反,結果就和朝廷形成對峙的局勢,經過幾次交涉不成功,最後後主請左丞相斛律光出來調解。斛律光強拉高儼來到後主面前,代為請命說:「琅邪王年紀輕不懂事,整天吃得飽飽的,什麼事也不想,什麼事也不做,言行舉動輕浮,長大後就不會這樣了,希望皇上饒恕他。」後主原本很生氣,最後還是原諒了他。後來「腦滿腸肥」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除詞面義的用法外,亦用於形容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以致徒有外觀而實無內涵。
勢不兩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水火不容,不共戴天,你死我活,誓不兩立,勢如水火反義:水乳交融,脣齒相依,親密無間辨似: 立,音ㄌ|ˋ。存在的意思。不可寫作「力」。 「勢不兩立」及「不共戴天」都有不能與仇敵並存的意思。 「勢不兩立」用於敵對的雙方;「不共戴天」用於人與人之間的仇恨。 勢不兩立 不共戴天 辨似例句 ○ ㄨ 警察和歹徒~,形成緊張的對峙局面。 ㄨ ○ 你們雙方到底有什麼~的仇恨,為什麼要這樣殘酷對待呢?
楚河漢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楚漢相爭時,項羽、劉邦約定以鴻溝為界。比喻敵對雙方的界限。[例]南北韓以北緯38度線為楚河漢界,各據一方,對峙至今。
養虎遺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秦官員人民採懷柔政策,率先順利進入關中,秦朝至此滅亡。項羽得知劉邦已破咸陽,立即率兵入關,與劉軍對峙。戰爭初期,項羽占了優勢,後來劉邦鞏固關中,並極力籠絡諸侯,才逐漸轉敗為勝。於是項羽與劉邦約定,以鴻溝為界,以東為楚地,以西為漢地。項羽於是引兵東歸。當劉邦也打算要西向回歸漢地時,他的謀士張良和陳平卻勸阻他,說︰「大王,此時我軍已經取得天下大半,諸侯也都歸附我們,而項羽的軍隊卻兵疲糧缺,這正是上天要滅亡楚的大好時機!我們不如趁此機會澈底消滅它,如果現在放楚軍回去而不追擊,就好像是養了一隻會吃人的老虎,日後一定會成為我們的大患啊!」於是劉邦派韓信、彭越出兵攻擊項羽,項羽被圍困於垓下,四面楚歌,...
藍田生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應變。 (4) 權:孫權(西元182∼252),字仲謀,吳郡富春人。繼兄策之後,據有江東,與漢、魏對峙,成三分之業,後稱帝建業,國號吳,在位三十一年。卒諡大皇帝,簡稱為大皇。世稱吳大帝。 (5) 瑾:諸葛瑾(西元174∼214),吳國大臣。字子瑜,諸葛亮的哥哥,孫權的主要謀士之一。曾多次前往蜀國為使,向劉備索討荊州。孫權稱帝後拜為大將軍,領豫州牧。 (6) 藍田:山名。位於陝西省藍田縣東南,相傳此山出美玉。
弭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消除、平定。[例]經過三天三夜的對峙,當地警方全力出擊,終於弭平暴動。
性別平等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臨檢,像以往一樣逮捕了幾名未帶身分證明的男女同志,並驅離顧客。但這次同志們忍無可忍,起而反抗,持續對峙幾天,並引起多次示威抗議,因而廣為世人所知,史稱[石牆事件]。一年後,進一萬多名男女同志在紐約舉行大規模遊行,紀念石牆事件,並要求同性戀的法律地位與權利。如今,石牆事件被同志們視為同性戀平權運動的發源。 同志驕傲日[Gay Pride]:1970年6月27日在紐約舉行的石牆週年紀念同志大遊行,將6月27日.28日兩天,定為[同志驕傲日]。 同志公民運動:同志也是全體公民的一員,理鷹享有與其他公民相同的權利,同志伴侶,也...
周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兩軍遇上,曹操軍因有疾病,又不習水性,初戰便敗退,曹操引軍至江北。周瑜便與聯盟劉備軍在南岸設營,相方對峙。周瑜部將黃蓋建議用火計將曹軍打敗,周瑜認為可行,命黃蓋詐降。曹操果然中計,船艦全被燒燬,曹操北還南郡。  周瑜與程普乘勝追擊,發兵南郡,與曹營大將曹仁隔江對持。周瑜遣甘寧先攻夷陵,曹仁也分兵圍攻。甘寧向周瑜告急,周瑜用呂蒙之計,留凌統守後,自己就與呂蒙前往解救,甘寧之圍解決後,即引到北岸。周瑜親自率軍進攻,但右脅被流矢所傷,傷勢嚴重,引軍撤退。曹仁聞得周瑜傷得不能起來,親自督軍到周瑜陣前,周瑜起身乃行到軍營激厲士氣,...
尋章摘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吳書》(據《三國志.卷四七.吳書.吳主傳》裴松之注引)咨字德度,南陽人,博聞多識,應對辯捷,權為吳王,擢中大夫,使魏。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吳王頗知學乎?」咨曰:「吳王1>浮江萬艘,帶甲百萬,任賢使能,志存經略2>,雖有餘閒,博覽書傳歷史,藉採奇異,不效3>諸生尋章摘句而已。」 〔注解〕 (1) 吳王:孫權(西元182∼252),字仲謀,吳郡富春人。繼兄策之後,據有江東,與漢、魏對峙,成三分之業,後稱帝建業,國號吳,在位三十一年。卒諡大皇帝,簡稱為大皇。世稱吳大帝。 (2) 經略:經營謀劃。 (3) 效:取法。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