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314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童山濯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童山,草木不生的山。濯濯,形容乾乾淨淨的樣子。童山濯濯指無草木的樣子。如:「由於這場森林大火,把這座山燒得童山濯濯。」後多用以形容人禿頭、無髮。如:「他正值壯年,卻已童山濯濯。」
|
廬山真面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廬山三面臨水,煙雲瀰漫,千巖萬壑,氣象萬千,人在山中,難以窺得全面真貌。語出宋.蘇軾〈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總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比喻不易窺知真相的事物。《野叟曝言》第四七回:「善作詩兮只一家,真屬夫子自道;待野拙細細解出,方見廬山真面目也!」也作「廬山面目」。
|
高山流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形容樂曲的高妙。語本《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後比喻知音的難遇。《董西廂》卷四:「不是秦箏合眾聽,高山流水少知音。」元.馬致遠《任風子》第二折:「高山流水知音許,古木蒼煙入畫圖。」也作「流水高山」。
2.詞牌名。宋代吳文英的自度曲。如宋代吳文英的〈高山流水.素絃一一起秋風〉詞。
|
牛山濯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山上無樹木。語本《孟子.告子上》:「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今多用以戲喻人禿頂無髮。如:「小陳今年才三十出頭,頂上卻已牛山濯濯。」
|
東山再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謝安退職隱居東山,後來又再度入朝擔任要職。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後用以指官員退職後,再度出仕。《兒女英雄傳》第三九回:「回到家鄉,先圖個骨肉團聚,一面藏器待時,或者聖恩高厚,想起來還有東山再起之日,也未可知。」今亦用此語表示失敗後捲土重來。如:「只要你再努力經營,三年後的立委選舉,你一定可以東山再起。」也作「東山復起」。
|
崇山峻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高大陡峭的山嶺。晉.王羲之〈三月三日蘭亭詩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也作「高山峻嶺」、「峻嶺崇山」。
|
依山傍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靠山臨水。形容風景清幽如畫。《三國演義》第一一○回:「南頓之地,依山傍水,極好屯兵。」
|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只要留有青山,便能植樹而有柴可燒。比喻只要根本的東西還在,不怕將來沒有作為。《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雖是遭此大禍,兒子官職還在,只要到得任所,便好了。」也作「留得青山在,依舊有柴燒」。
|
跋山涉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走長遠路途的艱苦。如:「他跋山涉水,歷盡艱辛,找尋失散多年的雙親。」也作「跋涉山川」、「跋山涉川」。
|
山高水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像山一樣的高聳,像水一樣的長流。比喻人品高潔,垂範久遠。唐.劉禹錫〈望賦〉:「龍門不見兮,雲霧蒼蒼,喬木何許兮,山高水長。」宋.范仲淹〈桐廬郡嚴先生祠堂記〉:「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亦用以比喻情誼或恩德深厚。《群音類選.官腔類.卷一一.雙忠記.張巡別母》:「切莫慮親老家貧,山高水長。」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