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08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分崩離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人民不服,那就以德行感化他們,使他們來歸。他們來歸之後,就要使他們安定。如今你們兩人輔佐季氏,不能德化他國的人民,邦國分裂瓦解,無法保全,反而要在國內動兵征伐。我怕季氏的憂患,不是遠在顓臾,而是近在朝中啊!」後來「分崩離析」這句成語從原文中摘出,就用來形容國家或集團的分裂瓦解。
綱舉目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綱,是網上的大繩。目,則是網的孔眼。只要提起網上的綱繩,這樣無數的網眼都會張開來,因此用來比喻如果能夠抓住事情的關鍵,各個環節都能輕易帶動。《呂氏春秋.離俗覽.用民》中,說明刑罰不如德化禮教,唯有善用後者,才是真正抓住治理人民的要領,也才能「壹引其綱,萬目皆張」,就是「綱舉目張」的意思。後來「綱舉目張」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能執其要領,則細節自能順理而成,後亦用以比喻條理分明。
無為而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化民,不施加刑罰,而能平治天下。《論語.衛靈公》:「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唐.張謂〈虞帝廟碑銘.序〉:「於斯之時,君明於上,人化於下,山川鬼神,亦莫不寧,鳥獸魚鱉,眾乎咸若,無為而治,其聖也歟。」
佛洛依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理性的,是意識的結構部分,處於本我與外界之間,根據外部世界的需要來活動,遵循的是現實原則;超我則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內在的道德檢察官,為人格發展的最重要部分,它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這3個系統錯綜復雜,交互作用,從而產生各種行為和思想。本我要求自我滿足其欲望,超我則要求自我將欲望壓抑下去,自我則調和兩方面,依照現實環境,采取適當措施。 心理防衛機制 佛洛伊德認為自我為解決超我與本我之間產生的衝突,會使用心理防衛機制。使用這個機制需要愛慾(Eros)——此為希臘神話|希臘愛羅斯|愛神之名;羅馬神話則名為丘比特(Cupid)...
不言之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待言詞訓誡的教化。《老子》第二章:「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宋史.卷一五五.選舉志一》:「所謂不言之教,不肅而成,不待學官日訓月察,立賞告訐,而士行自美矣。」
攻心為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化、智略等勝敵為上策。《三國志.卷三九.蜀書.馬良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
日異月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這是「鼓勵人民振作、自新。」《詩經》也說:「周朝雖是一個舊的國家,但在文王的治理下,卻能自新品德並且德化其人民,使得國運呈現嶄新的氣象與發展。」因此,君子無不盡力修養自己的品德,以期能達到完善的境界,進而領導國家走向康莊富強。典源只見「日新」,後來更見結合「月異」之「日新月異」一語,用來形容發展或進步快速,不斷出現新事物或新現象。
無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以德化民,不採政刑。《論語.衛靈公》:「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宋.王安石〈贈上元宰梁之儀承議〉詩:「民欺自不忍,縣治本無為。」
三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星名。即太乙星旁的三星。《晉書.卷一一.天文志上》:「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調七政,和陰陽之官也。」也稱為「三師」。
釁起蕭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人民不服,那就以德行感化他們,使他們來歸。他們來歸之後,就要使他們安定。如今你們兩人輔佐季氏,不能德化他國的人民,邦國分裂瓦解,無法保全,反而要在國內動兵征伐。我怕季氏的憂患,不是遠在顓臾,而是近在朝中啊!」後來「禍起蕭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禍亂發生於內部。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