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4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19.017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量詞。計算接續情勢的單位。如:「第三波」、「一波又一波的攻勢。」
千鈞一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拿一根細線繫著千鈞的重物;另外在唐.韓愈〈與孟尚書書〉中,「其危如一髮引千鈞」,這句話的意思是:情勢的危急,就像是在一根頭髮上,掛著千鈞重的東西一樣。這兩處的說法都是危險的意思後來「千鈞一髮」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非常危險。「千鈞一髮」較早的書證如宋.李曾伯〈水龍吟.吾皇神武中興〉詞:「中流孤艇,千鈞一髮,老夫何有?」
竭澤而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把他排在後面,也許不可以吧?」文公說:「雍季的話,是為國家百世的利益,而咎犯的建議,卻只是因應一時的情勢,哪有把一時之務排在百世利益之前的道理呢?」後來「竭澤而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取盡所有,不留餘地。
言不由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口是心非,心口不一反義:心口如一,言為心聲,言由衷發,肺腑之言辨似: 衷,ㄓㄨㄥ。內心。不可寫作「哀」。 「言不由衷」及「口是心非」都有心口不一致的意思。 「言不由衷」常是迫於情勢而無法說出真心話,側重於敷衍、隱瞞,屬中性義;「口是心非」則有以言語掩蓋心中壞念頭的意思,側重於欺騙、虛偽,為貶義。 言不由衷 口是心非 辨似例句 ○ ㄨ 在那種場合,大家談的都是些~的客套話。 ㄨ ○ 這傢伙說一套,做一套,典型~的偽君子。
鶴立雞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愛國的人,名字叫稽紹;他的身材高大,儀表軒昂雄偉,是惠帝身旁的侍從官。有一次,都城發生了變亂,他眼見情勢危險,就一直奔向皇宮去保護皇帝。宮中的侍衛看見有人跑來,立即拉弓準備射殺,幸好侍衛官蕭隆望見稽紹雄偉的儀表,連忙制止侍衛,才救了他一命。不久,河間王和成都王合力侵犯國都。當時,許多官員和侍衛死的死,逃的逃;只有稽紹一人奮不顧身的用身體擋在皇帝的前面;後來,箭如雨般的射在稽紹身上,而稽紹終於傷重而死。稽紹身上的鮮血濺到了惠帝的衣服上,有人勸惠帝事後洗掉,惠帝卻捨不得。有人曾向司徒王戒形容稽紹殉難前的情形﹕【那天在人群中看...
比比皆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張儀是戰國時代有名的謀士,《戰國策.秦策一》裡記載他遊說秦惠王,向秦王分析當時的國際情勢,提出自己的連橫政策,以打破六國合縱之約,進而統一天下。他認為六國普遍國庫空虛,賞罰不明,以致軍民到了戰場上,看到敵人都四處逃散,然後怪罪人民不能效忠。其實這都是制度上的不公,賞罰不明確所造成的。而秦國制度完備,信賞必罰,人民「聞戰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斷死於前者比是也」,意謂:人民都勇於赴死,為國家效命,不怕刀槍火炭,斷然戰死沙場之人「比比是也」。因此,秦國有實力併吞六國,只要政策得當。就用「比肩」來表示很多。後來「比比皆是」這個成語就從「比是也」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到處都是。
孤注一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危急時投注全力,冒險行動。[例]現今情勢,只好背水一戰,孤注一擲了。
一言九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時,秦國攻打趙國,首都邯鄲被圍,情況相當危急。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求援,想聯合楚國來抵抗秦國。平原君要從門下食客選二十個人一起去楚國,但挑來挑去只挑到十九人,還剩一個人挑不出來,有個叫毛遂的人便自我推薦,平原君就接納他。到了楚國,平原君一直不能說服楚王援助趙國。毛遂仗劍向前,向楚王分析情勢,義正詞嚴,氣勢凌人,楚王便答應與趙國訂立盟約。平原君完成任務回到趙國後,讚賞毛遂說:「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我們趙國的地位大大提升,比九鼎大呂還要有份量。毛先生的口才,真是比百萬軍力還要強大。」自此便一直將毛遂奉為上賓。後來「一言九鼎」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說話很有分量。後亦用於形容說話很有信用...
舉足輕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仗來,勝敗關鍵就掌握在將軍你的手上,只要一舉腳,不管是放在左邊或右邊,就有輕重的分別,將會影響兩邊的情勢。」後來「舉足輕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所居地位極為重要,一舉一動皆足以影響全局。另外《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記載,因為龍且被齊王韓信殺死,項王害怕,於是派武涉前去見韓信說:「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此段文字雖也有「舉足輕重」的意思,但就成語語型而言,仍以前引之《後漢書.卷二三.竇融列傳》較為貼切。
一籌莫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籌莫展」原作「一籌不吐」。蔡幼學是宋朝瑞安人,孝宗乾道年間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寧宗即位時,下詔徵求直言,蔡幼學即上奏,提到為君之道有三:事親、任賢、寬民,其中任賢是很重要的,他說到「前些年,君子被小人暗中陷害而遭到排擠,因此造成本可以有作為的大臣深怕做太多,反而被認為是製造事端,而不敢有所動作。與皇上親近的臣子本應效忠,但卻因忠言直諫違逆皇上,而遭到遺棄。情勢演變到最後,皇上於是變得毫無作為,朝廷之中縱使有許多王公大臣,卻也不見有人提供一點計策」。後來「一籌莫展」這句成語,就從《宋史.卷四三四.儒林列傳.蔡幼學》文中的「一籌不吐」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毫無辦法。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