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1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03.157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父母態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父母態度即是父母管教子女的態度,是一種為人父母後對「親職」之認知情緒表現,成為對待子女的言語行動。由於親職是教導子女的責任,父母的態度最常表現在管教方式上,從而影響到親子關係。父母態度屬於社會態度的一種,與個人人格有關。父母們管教子女的方式各各不同,而且父親和母親也常不一致。
  父母態度的形成是社會學習的結果,包括幼年的家庭經驗,受教過程中所接受的知識及重要人物(師長、同儕)等的影響。二十世紀工業化和都市化之後,家庭結構改變,小家庭盛行,一改昔日父母有無上權威,子女只要順從的狀況,父母對子女的約束力日減,子女受到大眾傳播、同儕團體等影響趨向自由民主,使得父母不得不改變教養子女的...
環境態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環境態度是指人們對於實質環境的特性喜歡或不喜歡的感覺。環境心理學對於環境態度的研究,較常見的有住宅滿意度、景觀偏好與環境保育態度等研究。其主要的測量方法為「知覺環境品質指標」(PEQI),及計量化測量一特定團體對特定實質環境品質的主觀經驗。PEQI有兩種型態,一種基於每個人特有的環境品質標準作主觀偏好的判斷,如「依你個人觀點,你喜歡你的社區與否?」另一種是對環境品質作相對評價,如「客觀來說,你所住的社區與民生社區比較起來如何?」
  態度的形成與改變有三種方式:1.社會學習:人們會模仿他人的行為;2.當一刺激(環境、事件或人)經常伴隨另一使人愉悅的經驗一起出現時,此一刺激本身也會...
態度與行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探討偏見與行動的一致性問題,一九三○年代勒皮耶(R. La Piere)與一對華裔夫婦,用三個月時間行經萬里,走訪二百五十一家飯店與餐廳,以觀其是否拒絕為華裔服務,結果其中只有一家拒絕。後來復郵寄問卷探詢這些商家服務亞裔顧客的意願,結果在百分之五十左右的回函中,超過百分之九十的人說「不」,其他人則回答「也許」,因此認為態度與行為無關。後來魏克(A.W. Wicker)探討相關文獻,於一九六九年發表研究報告指出,態度與行為相關微乎其微,即我們很難根據態度預測行為,部分學者因而認為態度問題不值得繼續研究。
  但後來另有學者研究指出,態度與行為是否一致受其他因素影響,如:第一,態度...
態度的形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態度是個人對特定人、事、物的信念、評價與反應傾向,通常認為內含認知、情感與意向三種成分,主要的表現在對一件事或人的接納或拒斥,或贊成或反對。
  綜合有關研究的結論,個人態度的來源很多,主要有文化系統、學校教育、家庭環境、社會角色、法律規範、傳播媒體、同儕團體與直接經驗。另外部分研究指出遺傳基因或人格特質,也是決定個人態度的因素。
  探討態度形成的理論也很多,其中以三種學習理論的觀點最受重視:(1)古典制約(Classic Conditioning)說:認為與引起特定反應或態度的事物重複出現多次後,中性刺激也能引起類似的態度,如一政黨名號與群眾遊行的衝突事件經常在傳播...
態度測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態度測量」旨在測量個人對生活環境中某特定種類的刺激長期所持有積極或消極的反應傾向,換言之,就是指個人對某種事物、情境、人種、民族、風俗、制度、組織、機構以及政府政策等,所抱持的一致性反應。
  態度是一種內在的心理歷程無法直接觀察,僅可從個人的語言或非語言的外顯行為中推測或判斷。態度包括認知、情意和行為等三種成分。測量態度的方法包括觀察法、面談法、自陳量表法、問卷或投射技術等。
態度冷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神情舉止沉著鎮定。如:「遇到問題,要態度冷靜,才能想出法子來解決。」
科學相關態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科學相關態度是屬於科學教育中情意領域的重要教學目標,而一般將態度與興趣、動機、鑑賞、價值等情意屬性並列。為求其明確分野,學者認為態度具有五個元素:態度是經學習而得的,其中包含有認知成分;態度可預測行為;別人的社會影響會影響個人的態度態度是反應的準備狀態;態度是評鑑性的,其中包含有情感成分。因此科學相關態度是可經由學校學習環境學得,這也是研究科學相關態度的意義所在。
  科學相關態度雖廣泛使用但卻非一個單一向度概念,為釐清其概念架構,可將科學相關態度分為兩大範疇,科學態度與對科學的態度。科學態度是指從事科學的過程或科學家所持的特定想法或假設,如:好奇心、理性、虛心、誠實等。因此科...
社會態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態度之被肯定其重要性,最先來自心理實驗室內反應時間(reaction time)的研究,於一八八八年,由蘭吉(L. Lange)提出。「態度」含有兩種意義,一為準備行動的主觀心理狀態,稱為心理態度(mental attitude);一為行為的傾向,稱為行動態度(motor attitude)。社會態度指在社會情境中,一個人對一特定對象所持的評價感(evaluative feeling)與行動傾向。此特定對象指任何為社會成員所接近之具有實徵內涵的事實,如人、事、物、制度、代表實徵事件的觀念。因此一個人的社會態度幾乎是無限制的。
  社會態度包含認知(cognitive)、情感(af...
科學態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科學態度又稱為「科學的態度」,是指一個人解決問題、評估資訊表達看法及下決定時所持有之科學方法和傾向,如:客觀、虛心、誠實、好奇心、延緩判斷、批判評鑑與適當懷疑等。相較於一般俗稱的態度而言,科學態度比較具有認知的特性,特別是指與科學方法(scientific method)有關的知識或態度
  雖然科學態度長久以來均被視為是科學教育最重要的情意教學目標之一,但是其定義並不十分明確。柯提斯(F. Curtis)最早將科學態度的成分界定為確信因果關係、好奇心、延緩判斷、重視實證與尊重他人的觀點等項。其後雖有許多研究者也曾提出不同之科學態度的成分,然各學者所列舉的成分之間多有所重疊或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外表、儀態。如:「風度」、「態度」。《聊齋志異.卷一一.陳雲棲》:「生因竊往。扣其關,果有女道士三四人,謙喜承迎,儀度皆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