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1312.5049 ms
共 41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疾風勁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景帝後裔。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對王莽,統一天下,定都洛陽,重新恢復漢室政權,為漢朝中興之主。政治措施皆以清靜儉約為原則,興建太學,提倡儒術,尊崇節義,為一賢明的君王。
(2) 霸:王霸(?∼西元59),字元伯,漢潁川潁陽人。少為獄吏,後追隨劉秀,屢立戰功。
(3) 潁川:郡名。秦朝設置,漢、晉均沿置,轄境約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等地。漢治陽翟,即今河南省禹縣治。
(4) 逝:離去。
(5) 驗:證明、確知。〔參考資料〕另可參考:《後漢書.卷二○.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王霸》
|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不管遇到任何事情,按情況採取對應措施。《金瓶梅》第四八回:「常言:『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事到其間,道在人為,少不的你我打點禮物,早差人上東京,央及老爺那裡去。」也作「軍來將敵,水來土堰」。
|
摧枯拉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摧枯拉朽」指將已枯朽之事物加以摧毀,是十分容易的事。此語見於班固的《漢書》。班固認為秦朝滅亡,是因為實行焚書坑儒、箝制思想、燒毀兵器等措施,又集權中央,沒有諸侯可以鞏固保衛疆土。於是在建國初期,記取秦朝教訓,分封韓信、彭越、英布等軍功卓越的人為異姓諸侯王,以鞏固政權,這也是漢朝在沒有領土和缺乏武器的情況下,短短五年之內能夠成就帝業的原因。正所謂,在堅硬的金石上雕刻很難,摧毀虛弱勢力極為容易,是受形勢所影響。後來「摧枯拉朽」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極容易做到,毫不費力。
|
焦頭爛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忙救火而被燒傷的人,惟獨沒有邀請最先提醒他預防火災的客人。如果他一開始就接受那位客人的建議,做好預防措施,也就不會發生火災,所以他最應該感謝的,其實是那位客人才是。相同地,如果皇上接納徐福的建議,事先壓制霍氏,那麼朝廷也就不必付出那麼大的代價了。」宣帝看了奏摺,覺得很有道理,就下令賜給徐福財帛官爵,做為獎勵。後來「焦頭爛額」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做事陷入十分狼狽窘迫的困境或犧牲慘重。
|
任勞任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石顯竊權干政,十分得勢。他了解自己樹大招風,深怕元帝一旦聽信左右抨擊自己,就危險了。所以,他採取預防措施。因為石顯常出宮到各官署辦事,所以他就向元帝請求:「有時出宮辦事,回宮太晚,宮門已經關閉,我可不可以說奉陛下之命,請守吏開門?」元帝允許。有一天,石顯故意回來得很遲,宣稱元帝詔令,喚開宮門。不久,果然有人上書控告石顯,假傳聖旨,私闖宮門。元帝看了笑著把奏章拿給石顯看。石顯趁機流淚地說:「陛下太寵信我,所以很多人嫉妒我,想陷害我。類似這種情形已不止一次,只有英明君主才知道我的忠心。但我出身微賤,無法以區區之身承受天下人的怨恨。請准許我辭去中樞機要的職位,能回到後宮,來負責清潔灑掃的工作,我就死...
|
疾風知勁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景帝後裔。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對王莽,統一天下,定都洛陽,重新恢復漢室政權,為漢朝中興之主。政治措施皆以清靜儉約為原則,興建太學,提倡儒術,尊崇節義,為一賢明的君王。
(2) 霸:王霸(?∼西元59),字元伯,漢潁川潁陽人。少為獄吏,後追隨劉秀,屢立戰功。
(3) 潁川:郡名。秦朝設置,漢、晉均沿置,轄境約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等地。漢治陽翟,即今河南省禹縣治。
(4) 逝:離去。
(5) 驗:證明、確知。〔參考資料〕另可參考:《後漢書.卷二○.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王霸》
|
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警戒、戒備時所行的非常措施。如:「解嚴」、「戒嚴」。
|
改弦易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改換樂弦,更改車行道路。比喻改變制度、做法或態度。《封神演義》第八回:「待老臣同進朝歌,直諫天子,改弦易轍,以救禍亂。」
|
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前,因為受到獵人的捕獵,牠們的活動範圍僅限於偏遠的自然保護區,那裏受到嚴格的保護。然而,儘管採取這些措施,西伯利亞虎的數量仍然持續遞減中。現在,人工飼養的西伯利亞虎大於野生西伯利亞虎的數量。(註1)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虎英文關鍵字: Tiger 參考書目註1:大不列顛動物百科,Joyce pope著,明天國際圖書,2006,頁136。註2:動物大驚奇,戴維伯尼爾著,世一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與明天國際圖書合作出版,頁279。
|
標籤論(labeling_theory)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己沒有自信,不敢冒險。標籤論已被用來解釋少年犯罪與各種變態行為的心理成因,也被用來說明學校教學的不當措施,會對學生的人格發展產生不良影響。例如「放牛班」、「啟智班」等名稱,都有可能會對學生心理上產生標記作用。 來源標籤的概念源自於Frank Tannenbaum在1938年出版的《犯罪與社會》(Crime and Community)一書,主張青少年犯罪行為是社會給青少年的錯誤行為貼上「不良青少年」標籤之後逐漸形成的,這種用社會標籤來解釋青少年走上犯罪行為絕路的論點,啟動標籤理論的發展。1951年Edwin Lemert...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