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32.413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將、近。用於文言文。[例]旦暮且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通「何」、「盍」。多用於文言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文言文中的發語詞,表提示作用。《論語.季氏》:「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孟子.離婁上》:「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
2.文言文中用於句末,表示感嘆或疑問。《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孔子曰:『吾歌,可夫?』」
3.文言文中用於句中,無義。《禮記.檀弓下》:「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
文言文中指示代名詞。《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子木曰:『夫獨無族姻乎?』」《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彼且為我亡,故吾得與之俱存;夫將為我危,故吾得與之皆安。」
文言文中指示形容詞。相當於「此」、「彼」。《左傳.成公十六年》:「夫二人者,魯國社稷之臣也。」《論語.先進》:「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這個、這裡。用於文言文。如:「斯人」、「以至於斯」、「生於斯,長於斯。」
則、就。用於文言文。《論語.述而》:「我欲仁,斯仁至矣。」《淮南子.本經》:「人之性,心有憂喪則悲,悲則哀,哀斯憤,憤斯怒。」
譬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像首詩,也像幅畫。」 隱喻隱喻又稱暗喻,喻體、喻詞和喻依三者兼備,但喻詞以「是」來代替明喻的「像」,文言文也會在句末加「也」字。如:1.張曉風<曉風小說集‧訴>:「愛是一種繩索。」2.托爾斯泰<藝術論>:「藝術是生活的鏡子。」 略喻略喻是保留喻體和喻依,但省略喻詞的譬喻技巧。如:1.「人山人海」,原意為「人多如山,人多如海。」2.《禮記‧學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道。」是喻體,「玉不琢,不成器」是喻依。 借喻借喻是省略了「喻體」和「喻詞」,只剩下「喻依」。如:1.楊煥<夏夜>:「撒了滿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古人對平輩或晚輩的自謙之詞。常用於文言文。[例]僕始生六七月時,乳母抱弄於書屏下。(唐.白居易〈與元九書〉)
之乎者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之、乎、者、也為文言文中常用的四個語助詞。故以之乎者也指讀書人所應具備的基本能力。《敦煌零拾.俚曲三種.歎五更》:「之乎者也都不識,如今嗟嘆始悲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置於句末,表疑問、反詰等語氣。多用於文言文中。相當於「嗎」。唐.柳宗元〈連山郡復乳穴記〉:「斯其為政也,而獨非祥也歟?」
2.表示感嘆的語氣。多用於文言文中。相當於「啊」、「吧」。漢.武帝〈詔賢良〉:「未知所濟,猗歟!偉歟!」宋.蘇軾〈留侯論〉:「嗚呼!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余光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各種語氣能夠兼容並蓄、融合無間的適應能力,以現代人的口語為節奏基礎,在情境所需時,也不妨用一些歐化或文言文的句子,以及適時而出的方言或俚語,或是穿插典故。文體和語氣變化多,散文彈性當然越大, 發展的可能性也越大, 而不至於趨向僵化。在《我的四個假想敵》「靚仔」和「叻仔」是粵語,這讓讀者更真實的如臨其境,在其他作品之中,更不時會採用年輕人經常在同儕間,談話所用非正式,在語法上可能也不正確的字句,也是同樣的效果。而談到歐化句法,就不得不提及文壇上採用歐語書寫方式,曾經在文壇上掀起一股小小的浪潮,儘管至今許多的學者對這樣對中文...
語體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反詞:文言文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