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15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色厲內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論語.陽貨》篇載:孔子說:「有些人外表非常嚴厲,內心卻十分怯懦,若拿小人來作比喻,就像是翻牆挖壁進入別人家裡的盜賊。」透過這段文字,我們大概可以測知,在孔子眼中,「色厲內荏」者,指的是表裡不一的人。這樣的人在人前偽裝成嚴峻守義之士,竊取別人的尊敬,但內心唯恐被人識破,令人不齒,和盜賊在人前裝作光明正大,但心裡就怕被人拆穿一樣。後來「色厲內荏」被用來形容人外表嚴厲而內心怯懦。
含沙射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指桑罵槐,暗箭傷人反義:光明正大,光明磊落辨似:   「含沙射影」及「含血噴人」都有用言語傷害他人的意思。 「含沙射影」側重於造謠,並含帶暗地裡之語義;「含血噴人」則語義較重,且側重於誣蔑或攻擊。 含沙射影 含血噴人 辨似例句 ○ ㄨ 這種~的卑鄙手段,非君子所當為。 ㄨ ○ 這些~的惡意指控,都是有心人士刻意打擊他的慣用伎倆。  「含沙射影」及「暗箭傷人」都有暗中傷害別人的意思。 「含沙射影」多指用語言、文字進行毀謗中傷;「暗箭傷人」是指以陰險手段暗中害人。 含沙射影 暗箭傷人 辨似例句 ○ ㄨ 這篇報導~地批評一些人。 ㄨ ○ 我這次會栽在他手上,是我沒料到他會不講道義,~。
心不在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記》是闡發《儀禮》經義的書。《禮記》本為許多有關於「禮」的單篇文章,內容或言哲理,或論政治制度,或記禮樂器物,或述生活儀節,是儒家的禮學要籍。〈大學〉是《禮記》中的一篇,南宋朱熹,將它由《禮記》抽出,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為之作注,撰成《四書章句集注》。典源此段在說明正心修身的道理。所謂修身在正其心,就是自身有所憤怒、恐懼,或是有所嗜好喜樂、憂患,內心就不能端正。心不在其位,那麼看也像沒看見,聽也像沒聽見,連吃東西也不知道滋味。這就說明了修養自身,在於端正自己的內心。後來《禮記》原文中的「心不在焉」演變為成語,被用來比喻心思不集中。
行不由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走路不走捷徑。比喻行事光明正大,不投機取巧。《論語.雍也》:「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史記.卷六一.伯夷傳》:「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後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做事不光明正大。如:「他做事鬼鬼祟祟。」
以貌取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為 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 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後來,子羽遊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都傳誦他的名字。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他說:“我只憑言辭判斷 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 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歷史 今人言,心重於貌。實古人早有此意。荀子《非相》雲,禹乃跛腳,湯為拐子,周公身材如枯樹樁,然皆因功名仁義為後世稱頌。夏桀、殷紂雖身貌魁偉,卻...
光明磊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磊落,坦蕩。「光明磊落」形容心地無私,胸懷坦蕩。※語或出《朱子語類.卷七四.易.上繫上》。 △「光明正大」
不愧屋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屋漏,原指天窗,古代通於宮室中的陰暗處開設天窗,使日光射入屋內,故稱為「屋漏」。比喻隱蔽無人之處。不愧屋漏語本《詩經.大雅.抑》:「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無曰不顯,莫予云覯。」比喻處世光明正大,即使在無人之處,亦持心端正,無愧於神明。《宋史.卷四二七.道學傳一.張載傳》:「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善繼其志,不愧屋漏為無忝,存心養性為匪懈。」
針鋒相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針鋒相對」現在多用於指互相對立抗衡的狀況,與典源「針鋒相投」意義相反。《景德傳燈錄.卷二五.天臺山德韶國師》記載,德韶國師在開釋弟子時說道:「夫一切問答,如針鋒相投,無纖毫參差相,事無不通,理無不備。」意思是說:問話與回答同樣犀利尖銳,但彼此間又能相互投合,沒有絲毫的歧異、不一致,其中備載一切事理,投射於任何事物均無不通。至於將「投」改作「對」,如清代文康的小說《兒女英雄傳》第九回:「這十三妹本是個玲瓏剔透的人,他那聰明正合張金鳳針鋒相對。」則與原有的相投義相反,表示相互對立,不相上下。
登堂入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升堂入室」之典源,提供參考。 《論語.先進》子曰:「由1>之瑟2>,奚為3>於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4>矣,未入於室5>也。」 〔注解〕 (1) 由:子路(西元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弟子,春秋魯國卞人。性好勇、事親孝。仕衛,死於孔悝之難。富政治長才,在孔門四科中,列於政事科。 (2) 瑟:樂器名。一種彈撥弦樂器。形狀似琴,長八尺一吋,廣一尺八吋,古有五十弦,後改為二十五弦,相傳為庖犧所作。此指子路彈瑟的技巧。 (3) 奚為:為何,何以。 (4) 堂:廳堂。比喻光明正大之境。 (5) 室:內室。比喻精奧之處。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